如何根据不同作物的根系特征,确定化肥的施用量?

浏览

作物根系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根系数量的多少、分布的深度、分布的广度以及根系表面积的大小等特征,是决定化肥使用效益高低的重要条件,也是指导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之一。

  作物根系一般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多数双子叶植物如棉花、大豆等属直根系,单子叶植物如稻、麦、玉米等为须根系。直根系入土较深,须根系入土较浅。多数大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在0~50厘米土层内,最深可达1米以上。根系的分布范围相当宽广,这有利于根系在更大范围内吸收水分和养分。不同作物的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差别也很大。因此,在化肥的使用上:

  首先,应按照作物根系密集层的深度合理施用基肥,把化肥集中施于根系密集层内,以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并充分发挥肥效。如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根系分布浅,多集中在0~20厘米土层内,而棉花根系多分布在10~40厘米土层内,小麦、水稻化肥作基肥应比棉花施得浅些。甜菜根系庞大,根系分布的深广程度是其它作物所不及的,化肥的施用应更深些、范围更大些。如肥料施得过浅,则不利于根系下扎和吸取养分。作物生育前期,根系分布浅,量少,化肥不宜深施,否则作物前期吸不到肥,既不能充分发挥肥效,也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第二,应考虑到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根系的发展情况,适量施用种肥和追肥。在作物生长早期,根系少,吸肥力弱,应施用化肥作种肥。在土壤肥力低时,种肥和早期追肥就更重要了。中后期追施化肥应当与根系的发展相适应,采用沟(穴)深施的方法,以保证养分的及时供应和肥效的充分发挥。此外,根据作物根系特征进行合理耕作施肥和轮作施肥,是改善根际营养、提高化肥使用效益、保持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耕作施肥可使土肥相融,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加大肥料与根系接触面,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豆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间作或混作,有利于保持土壤氮、磷养分平衡,减少肥料用量,并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