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据农地中土壤微量元素构成,节约、合理地使用微肥?

浏览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四种存在形态:

  ①土壤中矿物态的微量元素,含于土壤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晶格中,作物不能吸收,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化过程,才可能转化为可吸收的状态。

  ②土壤有机物质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在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中可以分解释放出来,分解之前作物也不能吸收。

  ③以离子状态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微量元素,能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④水溶性的微量元素,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最易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通常并不是因为土壤中这些微量元素的总量不足,而是因为它们的有效性低。不同形态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相差很大,但它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影响这种转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酸碱度,其次是土壤的通气性和有机质含量等。当pH值较高时,水溶性和交换性的硼、锰、锌、铁都会不同程度地转化,固定成难溶的各种次生矿物,降低有效性。所以,在石灰性土壤中,可能容易缺乏这些微量元素。然而,在微酸性至中性的土壤中,这些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却会比较高。但如土壤的pH值过低,铁、锰化合物的溶解度就会增大,有时会导致可溶性铁、锰过多,并可能产生对作物的毒害。

  在酸性土壤中,钼易与铁、铝、锰等的氧化物作用,固定成难溶的含钼矿物,因而导致作物可能缺钼,如果在酸性土壤上增施石灰,则能提高钼的有效性。

  铜的有效性,也因土壤pH值的增加而降低。但主要的缺铜土壤是泥炭土和洳泽土。因为铜能与腐殖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失去有效性。

  此外,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对锰的有效性也有明显影响。当土壤的氧化性能增强时,尤其在pH值较高的情况下,水溶性和交换性锰,就被氧化成难溶的矿物态锰。

  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含微量元素的各种矿渣或工业废渣,如含锰矿渣、含铜矿渣、钼渣等,它们所含的微量元素不溶于水,而且含量不稳定,一般用作基肥或种肥。另一类微量元素肥料,是化学工业制造的,主要是含微量元素的各种盐类,它们都易溶于水,也是最常用的微量元素肥料。

  由于微量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所以用作基肥或种肥时,效果较小,一般都用于根外喷施或浸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