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研发历程及应用效果

浏览

黄陂区位于武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交汇处,耕地面积81万亩,农作物复种面积210万亩/年,有塘堰3.6万口。责任制以来,基本没有清淤,严重影响农作物抗旱保丰收。2013年万民干部进万村挖万塘1.2万口,还有2.4万口未挖。根据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以彭永安为首的科技团队,自主研制了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书号分别为:201324042213X、2013240422124X),现将研发历程及应用效果简述如下:

一、研讨与设计

1、虚心学习请教。2013年,彭永安带领科技团队,先后到山东莱芜市水泵实业公司,浙江泰兴市水泵厂学习请教,曾多次到武汉市图书馆翻阅大量科技资料,并对现有的吸泥泵进行拆卸分析,基本掌握了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的理论知识。

2、精心构思绘图。根据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的工作原理,精心进行了构思与绘图,并请有关专家审核,经多次修改,最终才确定了图纸方案,避免了盲目性。

3、申报实用专利。起初根本没有想到要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没有想到能通过审批。黄陂区科技局领导认为该产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鼓励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终于在2014年11月15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二、组装与试验

1、尽量废旧利用。为了节约成本,彭永安带领团队寻遍了武汉黄陂废品站(70%的零件源于废旧利用,实在找不到的配件,就在网上寻求购买)。

2、亲自动手组装。材料筹备齐全后,冒着夏日炎热,蚊虫叮咬,昼夜加班进行组装。在7、8、9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两套移动船、两套吸泥泵、一套吊装设施及相关配电设备。

3、反复试验改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他们一个一个的进行解决,逐步完善,请有关领导、专家到现场观摩并提修改意见,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示范与革新

1、展示观摩效果好。2014年7月18日,黄陂区政府召开了街乡镇及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农业会议。吴祖云区长及与会领导在黄陂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场观摩了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作业全过程,并给予了赞许和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值得推广和应用。

2、三家发文大力推广。现场观摩后,黄陂区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了专题会议,区农业局、区科技局、区水务局联合发文,大力推广应用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区科技局先后支持了上10万元研发经费,有力的推动了研发进程。

3、不断革新提高。2015年春,该设备在李集街冯河村石家学堂门前塘吸污泥时,发现塑料制品及玻璃渣子堵塞了泵头,针对这一情况,该科技团队又研制了在吸泥泵上用双面刀边切割边吸泥,吸泥泵上用双面刀边切割边吸泥,将渣子切碎清理,将污泥送入农田。

四、推广及应用

1、领导重视是关键。在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区政府先后给予了18万资金用于推广,区农业局局长殷希凡、区水务局书记王全国、区农机局局长周裕福、区科技局副局长李银洲组成调研专班,曾多次到现场观摩指导,到农户中座谈了解,到田间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产品值得推广应用。

2、农民欢迎是基础。2015年春冬,在李集街清淤泥塘9口,其中冯河村1口、店村5口、民兴村3口,共计清淤泥2万余方。农民自己总结了吸泥泵的四大优点:一是扩大了塘堰容水量,保证了农业抗旱用水;二是增加了农田有机质,改良了土壤;三是增加了塘堰体积,扩大了水产养殖空间;四是减少了环境污染,美化了乡村。

3、技术领域先进性是关键。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是一种集除草、搅拌一体的组合移动式吸泥泵,主机和辅机安装在一个可移动的壳体上,吸淤泥、碎草各自独立工作。主机吸淤泥,辅机碎草及搅拌,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平衡整机左右摆动,可放置在水塘深处吸淤,不受杂草、深水、淤泥等环境的限制,全天候作业。该机体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功效大,一台出水口四寸吸泥泵,8小时可吸泥1280立方米,其中水一半,淤泥一半,而一台挖土机工作8小时,只能挖450立方米,比吸泥泵少190立方米,并且只能将挖出的淤泥堆放于塘堰周边,一下雨,淤泥又会滑入塘堰内;二是成本低,吸泥泵将淤泥送入300米以外的农田,平均花费(含辅助人工在内)在15元/立方米,而挖土机要做到这一点,费用30元/立方米,费用比吸泥泵高一倍;三是环保,吸泥泵可将泥内的玻璃渣、塑料等杂物清理干净,淤泥送入田内,水还源于塘堰内,而挖土机办不到。

港渠塘堰清污改造是广大农民翘首以盼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载吸泥泵移动船、移动组合式吸泥泵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虽然历经了艰难曲折,但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农民的积极拥护,我相信这个阳光产业一定能做大做强,造福农村、造福农业、造福农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