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弱筋小麦栽培有哪些技术要点?

浏览

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优良弱筋品种, 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 密度控制在14万~16万/亩, 少免耕机条播, 行距25厘米左右, 播深2~3厘米, 或稻田套播。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 增磷钾肥, 采用氮肥前移技术, 减少生育中后期施氮比例, 确保高产优质弱筋。总施氮量应根据地力水平确定, 一般掌握总施纯氮12~14千克/亩, 氮∶磷∶钾=1∶0.4~0.5∶0.4~0.5, 即每亩施磷(P2O5)、 钾(K2O)5~6千克。氮肥运筹比例, 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基肥播前施用, 亩施复合肥 (15∶15∶15) 20~25千克, 并配合施尿素10千克, 三叶一心施用壮蘖肥或越冬至返青期看苗施苗肥尿素2~3千克/亩左右, 拔节肥常年3月10日~25日施用, 亩施复合肥 (15∶15∶15) 15千克左右。根据田间草相及时进行冬前化学除草, 在杂草2~3叶期用药防治。中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 锈病、 白粉病、 赤霉病及虫害。纹枯病于2月底至3月上中旬用井冈霉素或纹霉净防治; 白粉病、 锈病于拔节期用粉锈宁防治, 赤霉病和蚜虫于扬花期喷施多菌灵和吡虫啉等。小麦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 必须防治赤霉病2~3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