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作59的特点、产量及栽培要点

浏览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0天,比对照旱72迟熟4天。株高72.99厘米,穗长17.35厘米,亩最高苗数31.88万株,成穗率78.68%,穗粒数110.56,结实率85.8%,千粒重24.96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3.3级,叶瘟2.7级,穗颈瘟2.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9.5%,垩白率45%,垩白度4.5%,胶稠度98毫米,直链淀粉15.23%。
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3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57%;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89.2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8.87%(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8.7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5.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
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中南部及京、津、唐地区旱作种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