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增产技术意见

浏览

清苑县玉米常年播种50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占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50%以上。因此,抓好玉米生产是实现全县粮食单产、总产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一、当前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县通过普及推广玉米高产品种和配套技术,夏玉米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产量水平。但是,随着铁茬播种、专用肥、化除、化控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民对玉米生产认识的变化,夏玉米生产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且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播种质量差,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问题。随着夏玉米机械铁茬播种的普及,加之小麦产量进入高产水平,机收后留下的秸秆量加大,玉米铁茬播种质量问题突出,导致无法保证夏玉米高产所需密度要求。

  二是肥料投入不足,养分配比及施肥量分配不合理。近年来受农民简化作物田间管理和农资经销商错误引导的影响,夏玉米播种时肥料一次性施入比例呈上升趋势,追肥面积逐年减少;市场上打着玉米专用肥、控释肥等各种招牌的肥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夏玉米氮、钾及微肥养分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影响目前夏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是当家品种单一,缺乏后续的接班换代品种。目前玉米品种市场上流通的新、老品种多达近百个,虽然一方面呈现出品种“多、乱、杂”,但从全县夏玉米品种布局来看当家品种仍然是郑单958,其余大部分品种只在局部乡村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新品种年际间变化大,不同年份由于气候变化易出现感病、授粉不良、不耐密植、抗倒伏能力差等问题,造成大幅减产。

  四是农民对化除、化控技术掌握不准,配套高产技术有待普及。随着化学除草和化控防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部分农民还不能准确的掌握,发生药害的情况非常普遍,对夏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

  五是播种期偏晚收获期偏早,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夏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在当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下,夏玉米生长期间的有效积温相对不足,对玉米品种选择及增产潜力的发掘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制约。协调好小麦和夏玉米的播种、收获期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高产的关键点。尤其是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可能较常年推迟三几天,又会导致下茬玉米播种推迟,不能保证夏玉米灌浆时间,将制约现有夏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夏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在夏玉米生产上,要突出做好“早种晚收、增密增肥、综合防治”(抢时早播抢浇、适当晚收、合理增加密度、增加肥料投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增产技术的落实:

  (一)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针对热量资源不足的实际,在品种选择上要依据全县热量资源和产量水平,选用耐密植、适应性好、综合抗性强的中早熟高产稳产品种。当家品种建议以郑单958为主,其余大部分品种均作为搭配品种。同时要做好新品种的引育、筛选、示范、推广工作,尽快实现夏玉米品种结构的优化。

  (二)抢时早播抢浇,提高播种质量 。抢时早播是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在上茬小麦收获后要及时进行铁茬播种,争取在小麦收获当天就完成玉米播种,播种后要立即抢浇出苗水(蒙头水),夏玉米播种时间最迟不能晚于6月20日。

  播种质量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和保证种植密度的关键环节,把握好四点:一是在上茬小麦收获时,切实做好麦茬机械切抛,麦秸切碎长度小于10cm并均匀抛洒地表,杜绝麦秸堆积;二是大力推广、选用单体仿形结构的播种机,保证各行播种一致性,实现苗匀、苗齐;三是做到播速均匀,速度掌握在3—4公里/小时,播种深度3—5cm,每穴2粒,做到一次播种匀、齐、全,深浅一致不漏籽;四是合理确定行距,等行距种植行距60~70厘米(大小行种植形式,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

  (三)合理增加密度,奠定增产基础。合理密植是玉米增产的关键。实践证明,在3500~4500株/亩密度范围内,夏玉米每增加100株/亩,产量可增加10公斤/亩以上。目前,全县夏玉米种植密度相对偏低,应合理增加有效密度。紧凑株型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等,每亩要达到4000~4500株,高产地块达到4500~5000株/亩;半紧凑型品种密度掌握在3600~4000株/亩。

  (四)增加肥料投入,科学配方施肥。提高夏玉米产量,应大幅度增加氮肥及钾肥施用量,搞好平衡配方施肥,提高肥效。按玉米亩产籽粒650-700公斤的生产水平,建议每亩施用:

  1.—20公斤纯氮、4—5公斤磷(P2O5)、12—14公斤钾(K2O)。 底肥:播种时每亩施用40公斤高浓度复合肥(玉米专用肥)作底肥,其中:氮肥底施40%、追施60%,磷、钾肥在播种时全部作底肥施用。追肥:一般地块只追施一次穗肥,即在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高产地块分穗肥、花粒肥两次追施,即在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在抽雄至吐丝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保证灌浆期养分供应。同时,要结合土壤墒情、施肥时期、天然降水等情况及时浇好开花水和灌浆水,满足玉米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

  (五)防治病虫草害,推广统防统治。科学把握不同时期的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减轻和控制药害影响。

  1、播种期病虫草害的预防。玉米播种期是病虫草害预防的关键时期,应重点预防根腐病、黑粉病、丝黑穗、地老虎、蝼蛄、杂草等。主要措施:一是推广种子包衣,建议购买包衣种子,或选用经正式登记的玉米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二是种子药剂拌种。对未包衣种子进行种子拌种处理,防虫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毫升或70%福蝶(吡虫啉)20克加水100克,拌玉米种2.5公斤;防病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加适量水,拌玉米种子50公斤;病虫混发区可采取以上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但应注意先拌杀虫剂再拌杀菌剂,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

  三是封闭杂草,杂草防控在玉米出苗前,亩用40%乙阿合剂、或42%玉米乐等药剂150~200克兑水40~50公斤在浇玉米出苗水后喷于地表,对杂草已出土的田块可加入20%克无踪水剂100~150克同时进行灭除。

  2、苗期病虫草害的防治。玉米苗期是病虫草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主要防治对象有蓟马、灰飞虱、棉铃虫、粘虫、灯蛾、土蝗、粗缩病、杂草等。主要措施:一是防治虫害和预防粗缩病,玉米出苗后3~5叶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等药剂对玉米及畦埂地头的杂草进行喷雾。

  二是苗后化学除草,对于没有进行封闭除草的地块,玉米出苗后5~6叶前、杂草2~4叶期,亩用4%烟嘧磺隆80~100ml兑水30公斤对准杂草喷雾;玉米8叶以前用10%硝磺草酮悬浮剂90g+38%莠去津130g兑水30公斤对准杂草均匀喷雾。

  3、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控。玉米中后期主要防控玉米螟、粘虫、蚜虫和叶部斑病、顶腐病、穗腐病等。主要措施:一是大喇叭灌心,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1~1.5公斤,加混3.5~4公斤细砂拌匀后每株灌2~3克。

  二是喷杀菌剂防控病害,当田间病株率达50%时,可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等进行喷雾。

  (六)适当晚收促熟,挖掘增产潜力。全县“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使夏玉米光热资源偏紧,籽粒灌浆时间不足,加上部分地区还有夏玉米收获期偏早的习惯,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灌浆后期籽粒增重潜力。实践证明,从9月20~30日,每推迟一天收获,千粒重提高3~4克,亩产量可增加5~6公斤,增产效果明显,且不用再增加投入。而且随着秋收秋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秋收种麦时间明显缩短,也为“适时晚收晚种”创造了条件。为此,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应推迟到10月1日后进行(确保小麦10月15日之前播种),此时日均气温降至16℃左右、玉米灌浆基本停止。因此,要大力推广适当晚收,充分发挥夏玉米增产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