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稚鳖养殖技术

浏览

中华鳖的繁殖期较长、稚鳖的出壳时间也不一致、个体大小不一,每年秋后稚鳖孵出不久,有的还没能摄食生长就已进入冬眠期。由于刚出壳的稚鳖体小 (一般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较弱,死亡率较高。如何提高稚鳖的成活率成为养鳖的技术关键。

一、科学投喂

饲养稚鳖要求选用优质、新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蛋白质高的饵料。一般稚鳖出壳后2~3天卵黄囊吸收完后,便开始摄食,这时可投喂一部分小红虫、摇蚊幼虫、蚯蚓丝、熟蛋黄等食物。经饲养7天后,可投喂新鲜的猪肝、绞碎的鲜鱼肉、螺蚌及动物内脏,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饲养蚯蚓投喂(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矿物质,投喂蚯蚓饲养稚鳖生长快,成本低、成活率高)。饲养稚鳖要坚持"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养成稚鳖定时定点的摄食习性。高温季节在早9点投喂一次,下午5点钟投喂一次。秋后则每天投喂一次、饲料要投在食台上接近水面处。食台可用木板或石棉瓦架设在水下10厘米处,成25度坡度。为了避免稚鳖摄食时争夺与撕咬,可多设几个投食点。投食量要根据稚鳖实际吃食情况而定,让稚鳖吃饱下次投喂无剩余为度。在水温25℃~30℃时,一般投饲量可占稚鳖体重10%~20%。所投饵料要求新鲜、无腐烂、无霉变现象。每天在投食前要对食台进行清扫消毒,防止沾污新投饲料和污染水质。

二、严格水质管理

稚鳖皮肤细嫩,易受外界机械损伤,加之刚出壳的稚鳖有互相撕咬的恶习,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情况下极易被咬伤,受伤后的稚鳖若生活在水质不好的池水中,很容易被感染致病而死。所以饲养稚鳖要求水质肥嫩、新鲜、淡绿色、无污染、无病菌,透明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pH值7~8。由于稚鳖池较小、水又浅(一般水深20~30厘米)、放养密度大,水质极易败坏,必须在2~3天内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l/3左右。换水水温要和养殖池内水温保持一致。饲养稚鳖的水以绿色为好。养殖池内可放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这样能使稚鳖在隐蔽状态下饲养生长,减少稚鳖互相撕咬,提高稚鳖成活率。

三、及时防治病害

稚鳖在放养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可用10ppm漂白粉、或150ppm生石灰泼洒浸泡,经7天后放人新水备用。 稚鳖下池前要进行鳖体消毒,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以杀死病菌。

四、冬眠期管理

越冬是稚鳖养殖中的一个难关。由于当年孵出的稚鳖个体小(一般只有10~15克),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少,越冬期长,消耗量大,容易因体质弱而生病大量死亡。自然水温20℃时,有温室的要及时转入温室进行加温养殖。没有温室的,在水温15℃以下时,将稚鳖及时转入越冬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