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浏览

1 范围

本操作规程规定了中华鳖仿生态养殖的环境条件、稚鳖饲养、幼鳖饲养、成鳖饲养以及养殖过程中渔药、饲料使用准则。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武汉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华鳖池塘无公害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 1010 中华鳖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规程

SC/T 1047 中华鳖配合饲料

SC/T 1016.5-1995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3 注释

中华鳖池塘仿生态养殖:池塘鱼鳖混养,生物饵料丰富,中华鳖放养密度小,不使用违禁药物,从稚鳖起即自然越冬而不经过温室养殖阶段、养殖成商品鳖周期长、品质好。

4 中华鳖生长阶段划分

4.1 鳖苗期

从卵中孵化出来至卵黄囊吸收完全,且未经喂食的鳖。

4.2 稚鳖期

鳖苗开食后至规格 50g 的鳖。

4.3 幼鳖期

规格为 50g

-400g 的鳖。

4.4 成鳖期

规格为 400g 以上的食用鳖。

5 环境条件

5.1 池塘环境

应符合GB/T 18407.4 的规定

5.2 养殖用水

应符合NY--5051 的规定

5.3 池塘面积:中华鳖成鳖仿生态养殖池塘适宜面积为0.2公顷~3.5公顷,最佳养殖面积为0.7公顷~1.5公顷。稚鳖及幼鳖养殖阶段池塘规格按SC/T 1010的规定。

5.4 生产设施

5.4.1  防逃设施

按SC/T 1010的规定。

5.4.2  晒背台

在仿生态养殖池塘中,鳖的晒背台选择在池塘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的一边设置,一般使用石棉瓦或竹木搭建;石棉瓦横向斜置于池坡上,一边入水15㎝,便于鳖上下;竹木则制作成龟背形,平置于水中,用竹竿或木桩固定。晒背台面积按池塘内中华鳖放养量确定,成鳖养殖池每200只按1㎡设置,幼鳖养殖池每400只按1㎡设置,稚鳖池每1000只按1㎡设置。

5.4.3  投饲台

可用晒背台稍加改造后,晒背与投饲两用,或按SC/T 1010的规定;中华鳖投饲台与鱼类食场距离必须达 30m 以上。

5.5 其它条件

5.5.1  电力充足,交通便利。

5.5.2  池埂面宽:护坡池塘达到 4m 以上,未护坡池塘达到 6m 以上,池埂内边坡坡比为1︰2.5~3。

5.5.3  池周无高大建筑物或树木,环境安静。

5.5.4  进排水分开,进排水口设在池塘对角或对边。

5.5.5  池塘土质以粘土为好,粘壤土次之;池塘底泥厚度控制在 10cm ~ 20cm 。

6 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池塘中鱼类养殖

6.1 鱼种养殖

按SC/T 1016.5的规定进行鱼种养殖管理。

6.2 商品鱼养殖

按SC/T 1016.5的规定进行商品鱼养殖管理。鱼鳖混养池塘中,不论是名优鱼类主养,还是多种鱼类混养,鲢鳙鱼种均按如下规格及密度放养:白鲢规格 50g ~ 150g /尾,放养密度为2250尾/ 公顷~3000尾/ 公顷;鳙鱼规格 200g ~ 500g /尾,放养密度为750尾/ 公顷~900尾/ 公顷。

6.3 注意事项

6.3.1  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池塘中不宜养青鱼、鲤鱼、乌鳢等与鳖争食天然饵料或可残食稚、幼鳖的鱼类。

6.3.2  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池塘中的养殖鱼类与中华鳖分别投饲管理,养殖鱼类使用投饲机投喂,中华鳖的饲料投放到食台上,互不影响。在投喂时间上按先投鱼饲料后投鳖饲料的顺序进行。

7 稚鳖培育

7.1 培育池准备

7.1.1  培育池条件

稚鳖培育池一般为水泥池,面积30~50㎡,池深 1m ,最大水深 0.7m ,池中设数块杉木板作食台和晒背台,在池中定置放养水花生或水葫芦,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0%;培育池周边环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

7.1.2  放苗前准备

7.1.2 .1 进水

池底铺垫5~8㎝厚细砂,进水50㎝。

7.1.2 .2 培育池消毒

进水后用30~40mg/l生石灰或0.5~1mg/l二氧化氯泼洒消毒,三天后可进行池水培肥。

7.1.2 .3 池水培肥

在池中按1~1.5千克/㎡的鲜重投放青蒿,既可作绿肥培肥水质,又可利用青蒿中的青蒿素抑制各类病原,减少稚鳖病害;待水色呈茶褐色或绿色、透明度25~30㎝时即可投放稚鳖。

7.2 稚鳖投放

7.2.1  稚鳖质量要求

体色鲜亮,体表光洁,反应灵敏,四肢有力,无伤残、无畸变、无病害感染;稚鳖体重越大越好,同池放养最好是同批稚鳖,规格一致。

7.2.2  开食

刚吸收完卵黄的鳖苗可放入大塑料盆中,加水3㎝,投放水丝蚓、枝角类等鲜活饵料开食,如果活饵料来源不便也可用鲜猪肝浆或稚鳖料直接开食,增强稚鳖下池后体质。

7.2.3  投放时间

要求投放8月中旬前的早期稚鳖。

7.2.4  稚鳖消毒

放养时在塑料盆中用10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浴10min,然后投入稚鳖培育池中养殖。

7.2.5  放养密度

采用投放后一直养殖至冬眠不分池的养殖模式,稚鳖放养密度为25~35只/㎡;采用中途分级分池放养的模式,稚鳖放养密度为50~70只/㎡。

7.3 饲养管理

7.3.1  饲料投喂

7.3.1 .1 饲料种类及质量要求

配合饲料按SC/T 1047规定,鲜活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未腐败变质。

7.3.1 .2 饲料投喂

鲜活饲料按鳖体重的8~15%投喂,稚鳖全价配合饲料按鳖体重2~5%投喂,鲜活饲料和稚鳖全价配合饲料各按50%混合后按鳖体重4~8%投喂。每天投喂二次,9月中旬前上午7时、下午5时各一次,投喂量分别为全天量的50%;9月下旬后上午8时、下午4时各一次,投喂量分别为全天量的40%和60%。

7.3.2  水质调控

要求养殖水质符合NY5051的规定。保持水色为油绿色或茶褐色,当水体透明度过小时,通过加水或换水调节透明度在25~30㎝;当水体pH值偏低时,可泼洒生石灰水调节pH值在7~8;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保持池水水质、底质优良。

7.3.3  病害预防

7.3.3 .1 做好水体、食台、工具等的消毒;水体的消毒常用药物为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生石灰等符合国家标准的药物,生石灰按30mg/L、其它药物按说明书注明浓度全池泼洒;食台、工具的消毒常用药物为二氧化氯、聚维酮碘,药与水比例可按1︰50搅匀,使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食台和工具上即可。

7.3.3 .2 保持水体中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7.3.3 .3 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泼洒及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

7.3.3 .4 在鳖饲料中定期添加电解多维、中草药等增强免疫抗病能力、保肝护肝、抗应激的物质;

在病害高发期,15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氟苯尼考等杀菌剂一个疗程(即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7.3.3 .5 发现病鳖及时隔离,并查明病因,及时采用药物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处理方法按NY5071的规定。

7.3.4  巡池管理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稚鳖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和污物,保持养殖池的清洁;定时测定水质指标;做好各项记录。

7.3.5  越冬管理

7.3.5 .1 越冬前强化培育

越冬前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饲料中适当提高鲜活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增加脂肪与蛋白质含量,提高幼鳖体内能量贮存,增强幼鳖体质,提高越冬成活率。

7.3.5 .2 越冬期间管理

稚鳖进入冬眠后,将池水加至最大水深,水位保持恒定,水色保持油绿色或深绿色,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8 幼鳖培育

在中华鳖仿生态养殖中,幼鳖一般与各类鱼种混养,鱼种养殖按SC/T 1016.5的规定。

8.1 池塘准备

8.1.1  池塘条件

在仿生态养殖中幼鳖培育池为露天土池,池塘面积为300㎡~1300㎡,最大水深可达 1.5m ,池塘边坡比为1︰2.5~3,池底淤泥不超过15㎝;食台及晒背台设置于池塘背风向阳面池埂边;进排水口设置于池塘对角或对边;周边环境安静。

8.1.2  防逃设施

按SC/T 1010规定。

8.1.3  晒台和食台

同 5.4.2 和5.4.3

8.2 放种前的准备

8.2.1  池塘准备

维修好垮塌的池埂,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可靠,进排水系统是否正常。

8.2.2  进水清池

池塘进水50㎝,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为300mg/l~350mg/l,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池水pH值较高,可用5mg/l强氯精(有效氯含量50%以上)化水全池泼洒。

8.2.3 池水培肥

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7天左右)后,可用生物有机肥培肥水质至油绿色或深绿色,透明度25~30㎝时,即可投放稚鳖,投放稚鳖的前一天,全池泼洒0.5mg/l二氧化氯或1mg/l聚维酮碘消毒。

8.3 稚鳖投放

8.3.1  投放时间

仿生态养殖全部为露天池塘养殖,稚鳖下池时间应在越冬前进行,一般在9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放入幼鳖培育池进行越冬前培育,然后在自然温度下越冬。

8.3.2  稚鳖质量要求

同 6.2.1

8.3.3  投放密度

一般投放规格 50克 /只左右的稚鳖1~2只/㎡。

8.4饲养管理

8.4.1  饲料投喂

鲜活饲料按存池鳖体重的8~15%投喂,幼鳖全价配合饲料存池按鳖体重2~5%投喂,鲜活饲料和稚鳖全价配合饲料各按50%混合后按鳖体重4~8%投喂。每天投喂二次,6月上旬至9月中旬上午7时、下午6时各一次,投喂量分别为全天量的50%;5月下旬前和9月下旬后上午8时、下午4时各一次,投喂量分别为全天量的40%和60%。

8.4.2  水质调控

要求养殖水质符合NY5051的规定。保持水色为油绿色或深绿色,当水体透明度过小时,通过加水或换水调节,当水体清瘦时,可适当施用生物有机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当水体pH值偏低时,可泼洒生石灰水调节pH值在7~8;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保持水质良好、稳定。

8.4.3  病害预防

同 7.3.3

8.4.4  巡池管理

同 7.3.5

8.4.6  越冬管理

同 7.3.6

9 成鳖养殖

在中华鳖仿生态养殖中,成鳖一般与商品鱼混养,商品鱼养殖按SC/T 1016.5的规定;混养中华鳖的池塘中不宜混养青鱼、鲤鱼等与中华鳖争食的鱼类。

9.1 池塘准备

9.1.1  池塘条件

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池塘要求:人工开挖的池塘或河沟等自然水面均可,要求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池周无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周围没有工业“三废”及农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医疗废水等污染源进入,养殖水质符合NY 5051的要求。池塘适宜面积0.3 公顷~3 公顷,最适面积为0.7公顷~1.3 公顷,适宜水深为 1.5m ~ 2.2m ,鱼池埂面宽 4m ~ 6m ,内边坡比为1︰3,底泥厚度控制在20㎝以内。

9.1.2  防逃设施

由于中华鳖仿生态养殖采用商品鱼养殖池塘,面积比中华鳖集约化养殖池塘要大、防逃设施材料使用量大,因此防逃设施大都采用价格便宜的石棉瓦,将石棉瓦裁成80㎝长,视土质软硬程度,埋入地下25㎝~35㎝并压实,靠池塘外侧紧挨石棉瓦每隔 1m 远打一根木桩,在石棉瓦上端木桩的对侧横压一根木条或竹片,用铁丝将木桩和木条固定即可;特别注意防逃设施在池角处要做成弧形角,不能做成直角。

9.1.3  晒台及投食台

同 5.4.2 和5.4.3

9.2 放养前准备

如果池塘在上年度未养殖中华鳖,则按SC/T 1016.5的规定,修整池埂和进排水口,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进水后清塘消毒、培肥水质;每年清明节前向池塘中投放活螺蛳或河蚌6000千克/hm2,作为中华鳖的天然饵料。

9.3 幼鳖投放

9.3.1  投放时间

正常情况下,在4月下旬水温达到 15℃ 以上即可向池中投放幼鳖。如果时间和池塘条件允许,也可在中华鳖冬眠前放入成鳖养殖池中越冬。

9.3.2  投放密度

第一次开始养殖中华鳖的池塘,每667㎡水面可放入规格 400g /只~ 500g /只的中华鳖50~60只,同时放入规格 200g /只~ 250g /只的幼鳖60~70只,以后每年只放入规格 200g /只~ 250g /只的幼鳖60~70只即可。

9.3.3  幼鳖质量要求

体色鲜亮,体表光洁,反应灵敏,四肢有力,无伤残、无畸变、无病害感染症状。

9.4 饲养管理

9.4.1  饲料投喂

池塘中养殖的商品鱼类按SC/T 1016.5的规定进行投喂,如果是名优鱼类主养则按名优鱼类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投饲管理;中华鳖按SC/T 1010规定进行投喂,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体,搭配少量优质全价中华鳖配合饲料。日投喂次数与投喂时间同 8.4.1 。

9.4.2  水质调控

9.4.2 .1 增氧机安装与使用按鱼类养殖池塘中使用方法进行使用,保证养殖水体溶氧充足。

9.4.2 .2 要求养殖水质符合NY5051的规定。保持水色为油绿色或深绿色,当水体透明度过小时,通过加换水调节透明度在25~30㎝;当水体pH值偏低时,可泼洒生石灰水调节pH值在7~8,当pH值较高时应及时排出老水,加注新水,同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全池泼洒。

9.4.2 .3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保持池塘水质与底质的良好、稳定。

9.4.3  病害预防

同 7.3.3 。此外,在混养池塘中无论是中华鳖,还是鱼类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注意慎用硫酸亚铁、辛硫磷、菊脂类药物等;并要求对症下药,秉着安全、低毒、有效、经济、方便、不使用违禁药物的原则选择治疗药物。

9.4.4  巡池管理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幼鳖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保持养殖池的清洁,发现病鳖及时隔离治疗;定期测定水质指标;做好各项记录。

9.4.5  越冬管理

越冬前的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可增加中华鳖饲料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多增加鲜鱼、蚯蚓、螺蚌等动物性饲料的投喂,增强中华鳖体质,保证越冬成活率;当池中养殖鱼类及达到规格的中华鳖起捕后,将池塘迅速回水,并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防止存池中华鳖发生冻害和感染疾病;消毒后的池水可使用生物肥培肥水质,保证池塘中水质优良。

9.5 捕捞与上市

仿生态养殖的中华鳖从幼鳖培育开始至商品鳖上市约需3~4年,上市规格约 0.75kg ~ 1.5kg 。混养池中的商品鱼类捕捞采用拉网起捕,后期少量鱼类可干池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中华鳖可采用均衡上市,生产季节使用甲鱼枪起捕,捕大留小,年底商品鱼干池起捕时,可同时将达到规格的商品鳖起捕一部分,放入水泥池暂养,在中华鳖冬眠期间供应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