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如何先养水?(三)

浏览

三、日常维护

再好的水也需要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水贯穿于养鱼的全过程。

水族箱的日常维护是一个大题目,包括鱼的饲养管理、水质监控、器材养护等方面。不同鱼种的混养;饲料的选择和投喂量;鱼病的防治和检疫;特殊鱼种对水温、PH值、硬度的要求,以及鱼的繁殖等,都属于鱼的饲养管理范畴,其中有些内容和养水有关。过滤器、滤材、水泵、增氧泵等器材,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良好的水族生态系统来说,水质的日常维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控制好鱼的饲养密度和投饵量并保证过滤系统正常运转,再加上适时换水就可以了。当然,对水温和PH值等也要注意观测,必要时加以调整。

实际考察不同的水族箱,我们会发现,每个水族箱都不一样,单从水质方面来看,也存在很大差别,有的水族箱水质稳定,鱼的状态好,很少生病,有的水族箱水质差,鱼病多,经常死鱼,可称之为问题缸,多数水族箱居于中间状态,用分数来表示,大致在60—80分的区间分布(60分以下为不合格,80分以上为优良)。一般来说,只要加强过滤,或减少饲养密度和投饵量,情况就会有所改善,但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我们看不见,说不清的微生物,是很难控制的,一些有害菌不请自来,在水族箱里安营扎寨,形成恶劣的生态环境,一旦出现这种局面,采用常规手段很难扭转。对于问题缸,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最好的办法是彻底消毒后重新建缸。

由于各个缸的情况不同,水质的日常维护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认为,家庭养鱼不用搞得太复杂,越简单越好,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力求系统简单化的代价就是增加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水质的日常维护,主要是换水。在水族箱这个人工生态环境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物质循环,由于饲养密度高,有机物分解的压力大,可能会出现分解不完全的现象,一些中间产物不能被继续分解,只能通过换水来稀释。某些矿化物,如硝酸盐磷酸盐,利用生物法去除有一定难度,这些物质的积累,是相当常见的问题,这也是水族箱需要定期换水的原因之一。

换水的频率和换水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饲养密度、投饵量、水族箱的有效容积、鱼的品种、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等灵活掌握。有的缸一两个月不换水,鱼的状态仍然良好,多数缸最好一周换水3/1—1/4,饲养密度大的可适当提高换水频率,如果水有腥臭味,或鱼的食欲下降,就应该马上换水。

家庭饲养观赏鱼受到条件的限制,水族箱的数量和容积有限,而许多人见到喜欢的鱼就忍不住买回来,饲养密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投饵无节制,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生态系统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稳定性差,缺乏缓冲能力,水质波动大,对鱼不利,如果耗氧和复氧平衡不好,还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饲养密度是维护水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专业养殖中有“生态防病”的做法,即合理掌握放养量,以保持鱼、环境、致病病源三者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实现效益最大化。家庭养鱼一般不追求效益最大化,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好处多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