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痉挛症成因及预防

浏览

目前,国内黄鳝养殖大部分都是采集野生鳝苗作为黄鳝养殖的苗种起源,而野生鳝苗放养阶段涌现的痉挛症因其发生广泛和高死亡率而对养殖户的损害极大。我公司在范围履行黄鳝工厂化养殖的基础上,对这一病害进行了多年的深刻精密的研究探寻,得出一些结论并找到了预防的方法。

一、痉挛症的发病的情况

痉挛症通常涌现于收购的野生鳝苗放养后7—10天,初始表现为停食,易受惊,用声响和振动刺激后,鳝苗会涌现窜游和跳跃景象,并延续15分钟左右,趋于安静。2—3天后鳝苗开端表现出曲折症状,并且就地作打圈活动,同时肌肉极度紧张,头部与身体呈90—120˙不可恢复性紧缩,全部身体呈盘曲状,并伴同不自主的撕咬自身。5天后鳝苗开端死亡,死亡后体色变举浅。从开端延续发病到死亡停滞,时间大约在15—20天,死亡率通常在40%—90%。

发病鳝苗体表检查无任何炎症和充血症状,目视及镜下检查体表无寄生虫,解剖检查内脏器官变无病变,但血液呈暗红色。肠道内发现寄生了大批棘头虫,腹腔壁感染有毛细线虫,使用皖龙一号浸泡杀虫后,痉挛症状未能缓解,而野生黄鳝大都有寄生有上述虫体,因此可打消寄生虫的致病因素,脑组织病理切片镜下检查发现有坏死情况。

二、痉挛症发病起因

黄鳝痉挛症发病起因主要是因为血液载氧力下降,引起脑供氧不足,导致脑缺氧和脑坏死。而造成血液载氧力下降的关键因素是常规的野生鳝苗采集方法包括捕捞、贮养、运输等方法的不当,使高浓度的氨、硫化氢渗入血液造成酸中毒

在常规的野生鳝苗采集进程中,以下环节最易造成对黄鳝血液载氧能力的影响:

1、雨季笼捕黄鳝下雨季节,捕捉黄鳝的笼具最易被沉没,此时,进入笼具的黄鳝因摄食了诱饵,代谢加强,加之挣扎活动时耗氧增长,黄鳝从水中呼吸氧气的能力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填补。而笼具沉没水中,气呼吸无法实现,机体内CO2(二氧化碳)排出碰壁,血液内积攒多量的CO2,使血液呈酸性,造成血液酸中毒,严重时黄鳝起捕时就已死亡,但大部分依然存活,此种鳝苗放养发生痉挛症的几率极高。

2、贮养进程捕捞后,常规黄鳝贮养通常密度十分高,水和黄鳝的比例在2:1以下,且长时间不换水,黄鳝在高密度情况下,不断分泌粘液及体内排泄物,呼吸作用不断排出CO2水体严重缺氧,此时氨浓度迅速升高,而CO2的蓄积又使水体酸化,同时缺氧环境又加速硫化氢的生成。此种情况的水体通常都恶臭且有刺激性。贮养在其中的鳝苗体内会渗入高浓度的氨和硫化氢,而水体的pH值下降会引起黄鳝体液浸透压及pH值失衡,并进而下降血液pH值形成酸中毒。

3、干法运输此环节对鳝苗影响更为强烈,因为水份的缺少,鳝苗丧失了气体交换的载体,呼吸作用受到了严重抑制,甚至达到窒息的程度。同时鳝苗分泌的粘液及排泄物因为没有水体的稀释,将产生高浓度的氨,严重的缺氧环境也会产生高浓度的硫化氢。这一环节所产生的损害比高密度贮养更为严重,因为此进程的鳝苗还拦随体液丧失的脱水进程。通常干法运输超过2小时以上的鳝苗发生痉挛症的几率为90%以上。

黄鳝是一种生命力较强的水生动物品种,常规鱼类进行上述三个环节操作会很快死亡,但黄鳝在数天内依然正常存活。我们曾经将黄鳝置于充斥CO2气体的密闭容器内作窒息实验,1小时后依然存活。然而这一外表示象仅只表明黄鳝具备较高的生存耐受力,但是这一耐受力并不能避免鳝苗内在机能被损坏,同时黄鳝也无法依托其自身生理平衡能力来恢复这一损坏所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对鳝苗的损害,在鳝苗爆发痉挛症前,并无异常表现,这下是被水产养殖行业称“黄鳝是水产养殖难养之最”的起因。

三、预防痉挛症的方法

我公司在多年的实践探寻中总结出一套预防痉挛的方法:①避免雨季采集、收购鳝苗。②直接从黄鳝捕捞户收购鳝苗,避免从商贩、市场中收购。③收购的鳝苗应是当天捕捞抽时恳求捕捞户贮养鳝苗的水体要达到黄鳝重量的5倍以上,并且每3小时要换水一次,避免收购贮养1天以上的鳝苗。④带水运输鳝苗,鳝苗与水的比例至少达到1:5,如长途运输需使用皖龙二号进行水质保护。⑤避免用氧化剂、氯制剂等刺激性药物对鳝苗浸泡杀菌。⑥鳝苗收购后,进行药物驱虫浸泡,即可下池。⑦下池后,当天即开端用皖龙四号拦鲜饵投喂。

在鳝苗收购放养进程中,按以上方法操作,基本上可避免痉挛症的发生。如有可能,应尽量选择人工培养鳝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