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肾炎烂鳃病的认识与探讨

浏览

2012年5月20日孟津县会盟镇滩区池塘突发鲤鱼大量死亡,病情迅速蔓延,发病面积达1500亩,造成25万公斤鲤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病情发生后,孟津县渔业办迅速邀请河南省水科院和洛阳市水产站鱼病防治专家,成立防控工作组对病鱼进行检查诊断,最后被确诊为鲤鱼肾炎烂鳃病(急性烂鳃)。专家组根据各村病情研究治疗方案、制定防控措施。至 2012年7月10日 会盟镇滩区鱼塘鲤鱼肾炎烂鳃病鱼病蔓延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以前鲤鱼肾炎烂鳃病极少在孟津发生,因此对该病认识不足。经过这次疫情,通过向省市专家学习,查阅资料,以及在疫病防控过程中观察、思考、探讨、总结,对该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 发病主要原因

鲤鱼肾炎烂鳃外因是由锦鲤孢疹病毒引发的爆发型传染病。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霍乱弧菌、维隆气单胞菌等继发感染,致使各个脏器快速病变衰竭,造成大批死亡。该病在鲤鱼体内扩增的最适水温是18~23℃,使感染鲤鱼的肝、脾、肾、肠等脏器组织严重病变,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条件致病菌和孢子虫等继发感染。内因是外环境恶化造成鱼体质差,抵御病害能力下降。造成原因一是养殖户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进行高密度养殖,造成水环境恶化,水体难以自身修复,只有靠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来维持。养殖水体PH值、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溶氧偏低,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鱼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各个品牌饲料都不同程度添加了促生长药物,对鱼的内脏器官有损害。三是受市场鱼价高的影响,鱼价高,加大投饵量,使鱼的各个内脏器官超负荷运转,体质下降。

二、发病症状及特点

病鱼体色发黑,漫游,身体僵硬。鱼体解剖发现鱼腮边沿破损,表面覆盖大量粘液;肝脏坏死,易碎;肾、胆囊肿大且发黑;肠道变薄,没有食物;胰腺、脾脏充血。此鱼病发生迅猛,死亡率高,提前没有任何征兆,并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鱼塘网具等日常用具、狗、鸟传播。发病塘病前摄食情况比未发病塘的还好,发病后鱼不吃食。

三、防控措施

1、调水调底。最好是缓慢换水1/4~1/3,大约需要3~5天。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换水时不能泼洒调水调底剂。

2、勿动池底。晴天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增加水体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酸含量。

3、泼洒碘制剂或噬菌蛭弧菌外用药物2~3次。只能用一种。

4、内服具抗病毒、杀菌、调肝肾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5~7天。

5、严防交叉传染。使用经高锰酸钾或含氯制剂消毒的渔具,死鱼捞出要深埋。

6、病鱼不吃料时,只有通过调水和外洒药物,来缓解症状,其吃料后,喂以药物,才能治病。

目前,对鲤鱼肾炎烂鳃病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药物尚处在研究探讨阶段,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防控为主,治疗为辅。

四、今后渔业生产中把握的重点

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水产养殖整体水平。二是加强鱼药市场的监管。三是注重同科研机构的沟通,更好的服务全县水产养殖业。四是推广绿色健康养殖,合理规避风险。主要抓好合理密度、适度投饵、注重养水、及时增氧几个关键点。五是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控原则,科学用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