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用渔药

浏览

渔用药物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改善养殖水体质量,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物质。从而达到增产增收获得经济效益、保证在施用渔药过程中做到环保、绿色、安全。所以必须掌握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正确用药方法:

1、对症下药 。在使用渔药之前必须先准确诊断养殖防治对象的主要疾病、病原体,做出治疗方案,再选择恰当的药物品种对症下药。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而且延误有效的治疗时机,增加成本,结果造成养殖生产损失。准确的诊断是治病的根本。

2、按时施药 。对于已发生的病情来说,多数情况下施药时期偏晚,往往在病情感染多数养殖鱼类时才引起重视,特别是发生流行性病害,此时才开始使用药物,大多数治疗保产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要根据当地水产病害预报部门提供的情报,更要结合实际养殖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多巡塘,多细心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发病初期治疗效果显着,且能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染,又能减少成本开支。

3、适量用药 。施药之前,一定要先准确测量水体,计算出池水体积,并检测池塘水质透明度、水温、pH值等因素,为确定用药剂量打下基础。各种渔药物使用时,①必须先要查看该药物是在药效期内;②然后按照说明书上推荐使用浓度的上下限;③根据防治对象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水质环境透明度选择恰当浓度,切忌随意增减,盲目滥用。药量过高可使防治对象产生应激,严重会出现浮头死亡,浓度过低影响疗效,贻误治疗时机,其结果是增加了养殖成本。④正确掌握用药的次数。以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4、均匀配药 。配用渔药时,先把药物稀释、摇匀。特别是消毒药物先要对水100~200倍稀释,然后从池塘的上风处向下风处均匀泼撒。有增氧设备的,要开增氧设备让池水流动,以使药物能迅速均匀溶解扩散到水体中,避免局部集中施药,引起防治对象应激或中毒。施药时间要避开阳光直射的午间,宜在晴天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进行。施药后24小时内认真观察防治对象群体动态,跟踪病情。

5、轮换渔药 。对同一池塘鱼病防治中,长期反复使用某一种类的药物,很容易使病毒、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最后使用该药无法控制病毒、病菌,产生抗药性,无法治好鱼病而产生暴发性死亡。再者,经常使用同一种药物易造成残毒在鱼体内大量聚集,降低其免疫力,引起慢性中毒,严重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消费者健康。因此,应轮换或交替使用不同的防治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6、合理混药 。当前渔用药物混合使用现象非常普遍,合理科学地混合渔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增加药效,降低成本。但在混合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按药物性质配伍,切忌随心乱配。两种以上的药物混用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一种称协同作用,即互相帮助而加强药效;另一种称拮抗作用,即相互抵消而降低药效;还有一种是禁忌作用即会产生毒性,作用完全相反。所以要先掌握混用渔药的特性,避免配伍禁忌,以免药效消失或药害。渔药的混用最好经过技术人员试验证明效果的可行性,再总结推广使用。

7、安全洒药。 在配药及施用渔药时应注意人身安全,有的药物在空气中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或高浓度时接触会伤害人体皮肤,甚至会引起中毒,所以在使用渔药时,特别是杀虫剂和消毒剂应穿戴好口罩和防护手套进行操作,以免危害自身健康。施药时应站在风头,不要迎风施药。渔药的使用应注意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和收获前休药期的规定,不能致使药物残留超标,必须根据《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水产品禁用药物目录》执行,实行"绿色健康养殖",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