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

浏览

近年来,河蟹颤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发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的河蟹生产曾因颤抖病的暴发而损失惨重,有些生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现就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小结如下:

1.严把蟹种关

1.1 品种要纯正 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1.1 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与优点

长江蟹的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冀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1: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色,第二、三足上无刚毛。长江蟹的优点很多,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它水系的品种。

1.1.2 亲本的优选选择顺序为:长江>湖泊>池塘

1.1.3 苗种的优选选择顺序为:天然(捕捞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以大规格产蟹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1.2 质量要优良

1.2.1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1.2.3 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2.蟹池清淤消毒

底泥的质量要求是大规模蟹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看来,河蟹发病因素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底质的清洁与否。在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良、改善底质,以满足河蟹生活生长的需要。

2.1 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后大多通过干塘清淤(底泥不超过15cm)、暴晒后,再用100—100 kg/亩生石灰清塘。

2.2 可以通过采用水下吸泥机等手段彻底清淤。

2.3 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

2.4 努力推广使用、投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质。其作用如下:

(1)净化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可吸收硫化氢、氨盐等有毒物质),降低它们在水体中的浓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稳定水环境ph值;

(3)光合细菌本身为高蛋白质(含量高达65%),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

(5)可降低生产成本;

(6)可生产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

3.调整放养模式

3.1 适当的密度。改密养为稀放,一般放养500—600只/亩,这样,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

3.2 适中的规格。一般为100—200只/kg,这样才能确保成蟹上市规格。

3.3 适时放养。改冬放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温在8—12℃的时候。

3.4 先暂养后放养。“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蟹种经过暂养后放养,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注意暂养时间的长短,要视水温和池水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

4.种植水草

种植水草是当今生态养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话说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4.1 种植水草的主要目的: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利用河蟹的立体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体分布适宜。

4.2 水草品种:可以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但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生命力特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4.3 种草面积: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要每隔10—15m开一宽为3—5m 的通道,以确保池底有足够的光线。

4.4 种草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过晚。

4.5 种植方法: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量25—30kg;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kg。

4.6 管理要点:

(1)要适时适时施肥(复合肥、基肥要足;无机肥要适量,要努力推广磷酸二氢钙的使用)。

(2)水草种植要在蟹种放养前进行,确保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影响水草生长。

5.改进投喂技术

饲料质量要求是大蟹、好蟹生产的物质保证。

3月份,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就开始投喂。饵料主要有动物尸体及其屠宰下脚料、蚌肉、螺蛳肉、小虾等以及麦、谷、饼类、水生或陆生鲜嫩的草类。投喂必须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4—5月,池塘中的水草萌发,生物饵料孳生,且刚放的蟹种个体小,水温又低,河蟹摄食强度不高,可少投喂动物性饲料,多投青、粗饲料。6—10月,河蟹个体逐渐长大,水温增高,河蟹的摄食强度大,尤其是8—10月,河蟹肥育聚黄,体重显着增加,要多投喂动物性饲料。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设置多点的食台上。每次投喂量占蟹全重的10—20%左右,并视季节、水温、天气、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清明时分要每亩投放300 kg以上鲜活的螺蛳蚬蚌等,以作为全年的基础饵料。

(2) 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3) 人工配制混合饲料时,最好将饲料制成面条状或团状等利于河蟹采食的形状。

(4) 在河蟹生长中前期主要投喂小麦、南瓜、谷、饼类等,在这期间提倡投喂麦芽(麦芽投喂可保证其1—2天不会腐烂变质),其余饲料宜煮熟投喂。

(5) 河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体躯的增大,形态的改变,以及断肢再生等都在每次蜕壳之后形成。蜕壳贯穿着河蟹整个生长、生活过程。因此,平时要适度投喂蜕壳素,而且蜕壳素投喂与饲料投喂在时间上要适度分开;另外,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勤注换新水,保持微流水,可以有效刺激河蟹的蜕壳。

(6) 在整个养殖周期内,还要适量泼洒生石灰,一方面净化水质,一方面给水体增加钙的含量,以备多次蜕壳之需。

6.科学调理水质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理水质。

6.1 水质指标 要求透明度35—40cm,溶解氧在5 mg/l以上,ph值7.5——8.5,氨氮浓度0.2—0.5mg/l。以上水质指标在临床上可通过采用水质测试盒等手段进行检测,从而采取一些措施(主要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对水环境进行必要的、有益的、及时的调控。

6.2 池水调控 2月底3月初蟹种放养初期,水深控制在0.6—0. 8 m,5—7月份水深在0.8—1.0 m,8—10月份水深掌握在1.0—1.2 m之间。春秋两季,每周换水1次,每次加深30—40 cm。换水时要边排边灌,换水温差不要超过±5℃。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每亩用新鲜生石灰7.5—15 kg,化成水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可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有利于河蟹生长和蟹壳色泽的变化。

6.3 注意事项

(1) 要及时换水、适量换水,以改善环境、降低温度。河蟹的适宜蜕壳水温为25—28℃。

(2) 生石灰为不宜多用、重用、常用。若经常使用,水体硬度会偏大、溶氧会降低、磷酸盐浓度会降低。

(3) 为保持池水一定肥度,促使螺蛳蚬蚌等饵料生物繁殖生长。

(4) 实行蟹鱼混养。蟹鱼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饵料利用率,净化水质,有效改善池塘水质条件。但要以养蟹为主,可适应放养少量的鲢、鳙、草、鳊、罗非鱼,但不可放养鲤、青鱼等底栖肉食性鱼类。

7.河蟹的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左右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5次以上蜕壳,长成3000只/㎏左右的仔蟹(俗称Ⅴ期幼蟹,豆蟹)过程.培育方式有网箱培育,水泥池培育和土池培育.

7.1网箱培育 网箱培育蟹苗有水体溶氧高,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网箱用聚乙烯网布或尼龙筛绢编成,通常网箱规格选用长4m,高2m,宽1m.敞口加盖网,在盖网短边的一侧装缝拉链,便于打开进行饲喂和操作.网箱可设在水深1.5—2m处,有微流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湖泊,池塘等处,一般沉入水中0.7m.蟹苗放养密度5000—6000只/ m3水体.网箱中需投水草等水生植物作为蟹苗的附着物.

7.2土池培育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底质较硬,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设施,面积2—5亩,水深0.8m.每亩水面放苗5—10kg.蟹苗下塘后最好利用池中培育的水蚤等浮游动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用鸡蛋和鱼糜按1:5比例拌匀蒸熟后,带水搓成鱼浆均匀泼洒全池,大眼幼体阶段可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池内蟹苗总量的150%—200%.变成Ⅰ期幼蟹后,可以用鱼糜,虾糜,黄豆糊投喂,以后增投碾碎的螺蚌肉,豆饼等饵类,日投喂次数从3—5次逐步改为1—2次.日投饵量前期占幼体总量80%,中后期为50%—20%.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气,加注新水,以保持溶氧充足.

8. 河蟹的幼蟹培育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 m,水深0.8—1 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设备,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状况,天气情况,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