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易混淆的药物中毒

浏览

喹乙醇属喹啉类药物,又名快育灵,是一种化学合成抗菌促生长剂,少量使用能十分显着地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然而喹乙醇又具有中等以上的蓄积毒性,也就是说其在动物体内有一定残留,消除较慢,当在动物体内蓄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诱发细胞染色体致畸,动物在受到刺激时会大量出血而死。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种“鱼类应激性出血腹水综合征”,其主要原因就是在饲料中长期过量使用喹乙醇造成鱼类中毒。

一、发病特点

1、危害各个年龄段的各种鱼类,尤以鲤鱼成鱼的发病率、死亡率为最高。

2、在池塘或网箱中,患病鱼往往比不患病的鱼长势快,其体型肥大,饲料系数低,而个体瘦小的鱼类患病程度较轻。

3、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峰期为7~10月,水温在25℃以上时多发。患应激性出血的鲤鱼在水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其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4、发病突然。在发病前鱼体往往无异常表现,游泳、摄食均正常,而当受到应激因子刺激时,在几分钟内就会出现症状,并且很快死亡,患病鲤鱼的抗应激能力极差,不耐拉网,不耐运输。刺激其发病的应激因子有分级转池、转箱、销售时拉网捕捞和长途运输以及水温的骤升、骤降等因素。

5、此病多发生在以喂养高价值饲料为主的池塘或网箱中,而在养殖密度较低、饲料品质较差、饲料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养殖条件下极少发生该病。

二、症状

多数情况下,鱼体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一旦拉网、捕捞、运输,鱼类则表现得非常敏感,极度不安,跳动剧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和鳍条基部都显着充血发红和出血,严重者大量的鲜血从鳃盖下涌出。病鱼特别不耐长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大批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发硬,最终死亡或失去商品价值。

解剖可见腹内积有大量血水,肛门轻度红肿,胆囊肿大,脾脏淤血肿大,呈紫黑色,肝胰脏肿大,质地变脆,颜色异常,肠道轻度充血,严重时肠道一截一截地断开,断开处向外翻卷。撕开鱼皮,可见鱼体肌肉鲜红,呈明显的“红肌肉型”出血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