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龟鳖养殖业的发展历史

浏览

我国对于龟类的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初的利用是用龟壳来记事,从而形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特有的甲骨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不再使用甲骨文来记事了,于是龟的利用价值就渐渐地发生了变化。龟的用途主要是药用,主要是用龟的甲壳做中药。古代的龟来源主要依靠捕捉野生龟,种类以乌龟、黄喉拟水龟、黄缘盒龟、三线闭壳龟居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龟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要是用于药用、食用、观赏、深加工、出口等,龟的价格不断上涨,野生资源已经大量下降,龟类的养殖与开发渐渐地被提上日程。例如,1985年湖南省农林厅科教处正式下达“乌龟养殖技术的研究”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对黄缘盒龟的生态作了报道,1989年9月南京建成了亚洲首家龟鳖博物馆。到了90年代,人们对龟的人工开发已经不再局限于科研项目了,不少地方看中了龟的经济效益,纷纷建起了规模不等的养龟场,最初主要在江苏省的宝应县山东省诸城市等地,随即就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了。养殖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除了以食用和药用为主要目的外,观赏性龟类的人工养殖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江苏省太仓、无锡等地的绿毛龟养殖已形成规模化。

我国对鳖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但是养殖的种类还是以中华鳖为主,其次是山瑞鳖,近年来泰国鳖、日本鳖和美国鳖也先后被引进。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鳖养殖试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那时消费者的购买力有限,因此市场需求量不大;从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鳖的需求量急剧上升;90年代,市场对鳖的需求量更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人工池塘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工厂化养殖也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养殖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1996年鳖的价格达到600元∕千克,算是高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