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方法

浏览

一、 病原 该菌菌体细长,两端钝圆,菌体长短很不一致,大多长2~24微米,最长的可达37微米以上,宽0.8微米。较短的菌体通常较直,较长的菌体稍弯曲,有时弯成圆形、半圆形、V型或Y型。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

二、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罗非鱼等,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盛,流行水温15~30℃.

三、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发病初期,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糜烂、鳃丝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鳃盖内表皮腐烂加剧,甚至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末端严重腐烂,呈“刷把样”,上附有较多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

四、 病理变化 镜下可见初期鳃小片严重充血,随后鳃小片细胞变性、坏死,大量鳃小片坏死、脱落。严重的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鳃丝末端也坏死、断裂,最后只剩下部分鳃丝软骨。

五、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诊症状,如鳃丝严重腐烂或“开天窗”等即可做出初步诊断。镜检鳃丝,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可进一步诊断。

六、 防治 该病的防治应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平时注重预防,一旦鳃丝出现严重腐烂,治愈难度很大。防治药物可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生石灰、氟哌酸、甲砜霉素等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