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运用杯、筒或罐,排除内部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的,所以又称为“角法”或“火罐气”,也称为“吸筒”疗法和“拔筒”疗法。罐,一般多用竹筒、陶瓷、玻璃等制成。拔罐是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瘀血,促使该部位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同时驱邪外出,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散结、退热散寒、祛风除湿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头痛、胸胁痛、风寒湿痹、扭伤、腰腿痛、胃脘痛、消化不良、疮疖痈肿、毒蛇咬伤等多种内外科疾患。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留罐法、刺络拔罐法等。

火罐法

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钢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覆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松手。用此法时,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烧时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触罐口,以免罐口烫伤皮肤。

(2)投火法。用小纸片(最好用带蜡的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待火旺而纸片尚未燃尽时,迅速将罐口罩合在拟拔罐的穴位或部位上,让罐吸紧后松手。用此法时,注意不要将火罐烧得过烫,且动作要快,防止烫伤皮肤。

(3)架火法。取一直径约2~3厘米不易燃烧或不传热的块状物,作为点火架垫在穴位上,上面平放一个小酒精棉球,燃着后,随即将罐罩上,火自动熄灭后,火罐就吸住了。应用时扣罩要准确,不要将燃烧的点火架碰翻。

(4)滴酒法。将酒精滴1~2滴在罐内中段,再将罐转动几下,使酒精均匀地附着在罐壁上,但不要沾染在靠近罐口的罐壁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5)贴棉法。用一小块薄薄的药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湿,以免燃烧时酒精滴下,烫伤皮肤),贴在罐内壁中上段,点燃后,迅速扣下。

水罐法

罐多用竹筒制成,因此又称竹罐疗法。其操作方法:将竹罐放在清水(或配入药物)中煮沸3~5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从锅中取出,倒净罐内的水,并迅速用干毛巾擦去罐口余水,立即罩在治疗的部位上,每次留罐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度。倘在留罐时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应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

抽气罐法

先将罐口扣在拔罐的部位,然后利用注射器等工具,抽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后,使其吸着在皮肤上。此法操作简便,没有烫伤的危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闪罐法

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约需反复十余次)。如操作时发现罐体太热,必须另换火罐,以免烫伤。此法多用于肌肉麻木等症。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或拉罐法。拔罐时把火罐推拉移动,以扩大作用面的方法。此法宜选用罐口光滑的大罐,使用时在罐口和治疗部位分别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油膏之类润滑剂。火罐吸着后,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拉若干次,待局部出现红晕为止。此法多用于腰背部及四肢肌肉丰满处,适用于风湿痛、失眠、胸闷等症。

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把火罐吸着皮肤后,不马上取去,一般留置10~15分钟。此法镇痛效果好,惟在夏季或皮肤较嫩的部位,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上会起水泡。

刺络拔罐法

又称刺血拔罐法。在刺络(刺血)之后再进行拔罐的方法。此法于皮肤消毒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火罐,每次留罐时间约在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次出血的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一般每隔3~7天治疗一次,4~6次为一疗程。此法主治肌肉劳损、扭伤、腰腿风湿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但急性传染病、癌症及有出血倾向的病症和孕妇均不宜使用。在大血管部位须慎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