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运用中医理论来观察分析诊断疾病,治疗处理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互相关联的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属于何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一大特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对症治疗、辨病论治的关系

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与辨病论治有别。对症治疗中的“症”指症状和体征,即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所感知的某些体征。如头痛、咳嗽、发热、呕吐等。对症治疗是以症状和体征为主要目标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而辨证论治中的“证”是对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病机的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因而它能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疾病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或形态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因此,“病”是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而这种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比较规则的演变轨迹,且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若干相应的证。如肺痈是对风热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成脓而成痈这一病变过程的综合概括。在肺痈的病变过程中,随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又可分为几个阶段,表现为相应的证:初期风热外袭,热伤肺气,邪束卫表,病在肺卫;成痈期邪热内郁于肺,热伤血脉,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溃脓期血脉阻滞,热盛肉腐,血败成脓;若邪气渐退,正气渐复,则为恢复期。所谓辨病论治正是注重于病,注重于病的发展演变规律。但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而证的确定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饮食善恶、精神情志、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新病宿疾、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恰好弥补了辨病论治的不足。总之,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论治三者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证,治疗宜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症治疗仅作为补充。这样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又可抓住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的证。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