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

肠管在通向体外以前出现的异常漏口。此时肠内容物溢出至肠管外。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瘘管形成,瘘管的另一端必须与另一空间相通。若另一端开口于腹壁,则称为外瘘;若通向另一段肠管或其他空腔脏器,则称为内瘘。外瘘较内瘘多见。外瘘表现为腹部伤口或窦道有肠内容物溢出。若瘘口位于上部肠管,大量消化液流失并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病人可能因营养不良消耗而死亡。位于下部消化道的外瘘,如回肠末端或结肠的外瘘,虽有粪便样液体流出,但不致引起死亡。内瘘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也可因内瘘的部位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肠管外瘘

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腹部手术是最常见的原因。肠吻合手术后若吻合口血循环欠佳或感染,会因愈合不良而发生瘘。手术分离肠粘连,造成肠壁损伤,或虽经修补破口或创面,但因肠管局部组织不健康而未能愈合。肠内容物由瘘口溢出后,经过腹膜炎阶段,感染逐渐限局,肠管瘘口沿原引流通道或自行穿破腹壁切口与体外相通,形成外瘘。

(2)闭合性或开放性腹部损伤,均可伤及肠管,虽经手术缝合,因污染严重,有发生瘘的可能。

(3)各种原因引起腹腔感染或脓肿形成,经引流后,虽然当时并无肠瘘,但在以后的换药或扩创的过程中,肠管因感染或损伤甚至引流管的压迫而造成瘘。

(4)肠管本身有病变,如结核、肿瘤、局限性肠炎放线菌病等,可以自行形成肠瘘。

(5)永久性肠造瘘术如结肠造瘘或回肠造瘘不属于此处所讲的外瘘,但某些暂时性的肠造瘘如空肠或回肠吊置造瘘,目的是灌饲营养液或减压,拔除后应能自行愈合,若长期不愈,也应视为肠外瘘。

外瘘形成后,多数可在半年内愈合,若经久不愈,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瘘口较大,肠粘膜外翻成为唇状,则无愈合的可能。

(2)瘘口的远侧肠管有梗阻,瘘口成为梗阻近侧肠管的引流和减压的通道,势必不能愈合。

(3)瘘口处的肠管有病变,如结核、肿瘤、非特异性炎症等,则很难愈合。

(4)瘘管过长并有曲折,或与脓腔相通而引流不畅,以及瘘管附近有异物存留,都会影响外瘘的愈合。

肠管外瘘可发生于肠管任何部位,瘘管内口和外口一般各有一个,偶有多个瘘口存在,而且内口和外口的数目也不一定相等。瘘口位置越高,危害性就越大。十二指肠瘘和高位空肠瘘有大量肠液外流,造成严重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使病人很快发生衰竭,同时漏出的肠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对瘘管周围的组织和皮肤有消化和腐蚀作用,使瘘管和外口逐渐扩大,并容易造成感染扩散。若瘘管靠近较大的血管或术中结扎的血管断端,还可导致大出血。低位肠瘘,特别是回肠末端或结肠的外瘘,对全身和局部影响较小,但粪便不时外溢,也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便。

钡餐全消化道造影或经瘘口注入造影剂有助于了解肠管外瘘的具体部位。

对肠管外瘘均应争取其自行愈合。对高位肠瘘除了保持局部引流通畅或使用持续负压吸引外,还应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因病人常不具备手术条件,处理很困难,死亡率较高。病情稳定的高位肠瘘或一般低位肠瘘,也可试行用乳胶片或沙漏形气囊堵塞,促使瘘管愈合。经久不愈的外瘘需手术治疗,修补肠管的瘘口或将受累肠管切除。

肠管内瘘

发生原因和外瘘相同,只是肠管的瘘口直接或经过一段瘘管与另一段肠管或其他邻近的空腔脏器如阴道、胆囊、膀胱等相通。有时胆囊或胆总管结石也可穿破十二指肠形成内瘘。肠管之间的内瘘较多见,若其间的肠襻较短,常无症状。若形成瘘的两段肠管相距很远时,例如空肠与回肠末端之间或近端回肠与结肠之间发生内瘘,则近侧肠管内容物经短路进入下段肠管,导致腹泻、营养不良或体重减轻。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时,一般都会引起感染的症状如胆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或者由阴道排出肠内容物。有症状的肠管内瘘(除非是晚期肿瘤)均可考虑手术治疗。内瘘的术前定位较困难,也因常有严重粘连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手术原则仍然是切除病损的肠段或封闭各自的瘘口。若其他空腔脏器受累则应充分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