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足跟部疼痛的现象。在矫形外科病人中常见。足跟痛多数由足跟部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的病变引起,但在临诊时不能忽略全身情况,有一部分足跟痛找不出明显原因,称为自发性跟痛症。有的病人接受过半年以上的治疗仍不见效,此即顽固性跟痛症。对这类病人,施行跟骨钻孔减压术常有疗效,因此有人认为跟骨骨压增高可能是很多跟部病变所共有的现象。

跟部的解剖和生理

足骨共有26块,分为前、中、后三组。足跟部的后足骨为距骨和跟骨,均为形状不规则的松质骨。距骨在其他跗骨上方。上面接胫骨下关节面及内踝和腓骨的外踝,共同构成踝关节(距骨小腿关节)。重力由踝关节垂直向下到足部。关节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外侧副韧带,均十分坚强,用以稳定关节。距骨与跟骨的后关节面组成距跟关节,跟骨头的舟骨关节面与舟骨后面的距骨关节面,跟骨上面与距骨下面前、中相应关节面以及距骨下方的跟、舟、跖侧韧带共同组成距跟舟关节。跟骨后方附丽有跟腱,为小腿三头肌腱与腓肠肌腱膜合成的粗大肌腱;下方有跖腱膜,为足底深筋膜增厚而成,有加强足纵弓的作用。跟腱与皮肤之间,跟腱近端与跟骨后面上部之间都有滑液囊。跟骨下方有丰富的纤维脂肪组织形成跟垫。足跟部的感觉神经是胚神经的分支。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平均为每分钟82m,116步,每分钟跟部着地约为58次,一个体重70kg的人,跟部负重约为3.3kg/cm2,在跑步或负重走路时,这数字就会增大。

常引起足跟痛的疾病如下: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丽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