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虫

概况

基源:为沙蠋科星虫属动物光裸星虫的全体。

原动物: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又名方格星虫、沙虫、沙肠子、海肠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体呈长圆形,形状略似蚯蚓,体长12~22cm,体壁的纵肌成束,约30~31条,条次分明,与环肌交错排列成格子状花纹。吻短,基部有一环钩,吻前段光滑,前端有一圈触手,伸长时呈星状,收缩时皱褶,口位于中间。体后端钝,肛门成一横裂缝,位于近体前1/6的背面。肛门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消化道细长,约为体长的2倍,扭曲成螺旋状,体红色略带乳白。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沿海潮间区滩涂地方,以低潮线最多,营穴居生活,涨潮时钻出滩涂,退潮时钻伏滩涂。以有机质为食。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但多在3~5月和9~11月捕捉,退潮时,寻找滩涂小洞穴,用特制的沙虫锄撞击地面,使洞口冒出小水泡,然后进行掘取。捕后用竹签将沙虫翻转,洗净泥沙,在水中煮至虫体由红变白时捞出,晒干。产于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台湾。

鉴别:药材呈长扁形,长约7~8cm,宽约1cm,黄白色,全体具数十条纵向条沟,壁薄,中空,具韧性,气腥。

加工炮制:将干燥生药置锅中炒炸至质酥脆,有香气,取出放凉。

贮藏:置于沙中覆盖保存,可使色味保持一年左右,否则干品每隔20天左右翻晒一次,以免发霉或色泽发黄变质。

药性

性味:咸,寒。

功效:滋阴降火,健脾。

主治: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胸闷痰多,肺痨咳嗽,夜尿增多,牙龈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