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草

概况

异名:重阳柳、蟹壳草(《花镜》),白马鞭(《植物名实图考》),人字草、九盘龙(《广西中药志》),一串红(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金线草的全草。蓼属全世界约有4种;中国有2种,2种入药。

原植物: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rty et Vautier

历史:在清代《花镜》中称其为重阳柳和蟹壳草,清《植物名实图考》乃称其为毛蓼,误认为是《本草拾遗》中的毛蓼。云:“毛蓼,《本草拾遗》,始著录,主治痈肿、疽瘘、引脓生肌,今俚医用之,其穗细长,花红,冬初尚开,叶厚有毛,俗呼为白马鞭。”根据考证应是本种。与毛蓼花白为异。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横走,粗壮,常扭曲。茎直立,节膨大。叶互生,椭圆形或长矩圆形,长6~15cm,宽3~6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有长糙伏毛,散生棕色斑点;托叶鞘筒状,抱茎,膜质,被毛。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红色;苞片有睫毛;花被4裂,裂片广卵形;雄蕊5,柱头2歧、先端钩状,瘦果卵圆形,棕色,表面光滑。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396页.2883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山地林缘、路旁山湿处。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东亚和北美的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化学性质

含藜芦酚(三酚,Resveratrol)、三酚甙(虎杖甙、Polydatin)(1)、2,3,4’,5-四羟基(2,3,4’,5-Tetrahydroxystilbene)[1,2]

参考文献

[1] CA 1985;103:70127r。
[2] CA 1986;105:214090g。

药性

性味: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辛、涩,温。有小毒。” ②《陕西草药》:“辛、微苦,温。” ③《中药大辞典》:“辛,温。”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凉

功效: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止血,散瘀。

主治:风湿骨痛,胃痛,咳血,吐血,便血,血崩,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 ①《广西中药志》:“祛风止痛,健脾燥湿,散瘀消肿。治霍乱吐泻,风湿痛,痈肿瘰疬。” ②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止血,解毒利气。治吐血,咳血,下血,血崩。” ③《陕西草药》:“收敛,止血,止痛。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吐血、肺结核咯血、子宫出血,淋巴结结核,胃痛,痢疾,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金线草根15g,陈皮9g,水煎兑酒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