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

概况

异名:野苣(《千金·食治》),褊苣(《嘉祐本草》),兔仔菜(《福建药物志》)。

基源: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兔仔草的全草。

原植物:兔仔草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 ssp.versicolor(Fisch.ex Link)Kitam.[Lactuca versicolor(Fisch.)Sch.-Bip.]

形态:多年生秃净草本,具乳汁,高10~20cm。基生叶莲座状,基部下延成窄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5cm,宽1~2cm,顶端钝或急尖,全缘或疏具小齿或不规则羽裂;茎生叶无柄,略抱茎,1~2枚。头状花序小,组成伞房状聚伞花序;总苞筒状,长6~8mm,外层总苞片卵形,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全为舌状花,黄色,有时带桔红色.舌片长约6mm,管部长约2mm,顶端5齿裂。瘦果狭披针形,稍扁平.红棕色,长4~5mm,喙长约2mm;冠毛白色,长约4mm。花果期4~8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砂砾荒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广东、西藏等地。

生药

采集:春、秋季采收全草。

药性

性味:苦,平。 ①《千金·食治》:“苦,平。” ②《嘉祐本草》:“苦,平,一云寒。”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黄疸,疔疮,痈肿。 ①《千金·食治》:“久服少睡。” ②《嘉祐本草》:“除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睡,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又取汁滴痈上立溃;碎茎叶敷蛇咬。生食之,调十二经脉,利五藏,霍乱后胃气逆烦.生捣汁饮之,虽冷,甚益人。”

用法用量:内服:煮熟或捣汁。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