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羽草

概况

异名:翠云草(《群芳谱》),翠翎草(《汪连仕采药录》),孔雀花、神锦花、鹤翎草、开屏凤毛(《纲目拾遗》),剑柏、龙须(《植物名实图考》),回生草、还魂草(《福建民间草药》),地柏叶、岩萍(《湖南药物志》),绸缎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龙鳞草、龙爪草(《福建中药志》),蓝地柏、百脚草(《浙江药用植物》),石打穿(四川)。

基源: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翠云草的全草。

原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Desv.)Spring(Lycopodium uncinatum Desv.)

历史:本种《群芳谱》以翠云草一名始载,云:“性喜阴,色苍翠,细叶柔茎,重重碎蹙,俨若翠钿”。《植物名实图考》列入湿草类,谓:“翠云草生山石间,绿茎小叶,青翠可爱。《群芳谱》录之,人多种于石缝及阴湿地为玩。江西土医谓之龙须,滇南谓之剑柏,皆云能舒筋络。”《纲目拾遗》中称翠羽草,亦云:“名翠云草、孔雀花、神锦花、鹤翎草、凤尾草。其草独茎成瓣,细叶攒簇,叶上有翠斑。”以上记述,均系指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多数,纤细;主茎细弱,伏地蔓生,长30~60cm,径约1mm。侧枝多次分叉,分枝处常生不定根。营养叶二型;主茎上叶疏生,长3~4mm,宽2~2.5mm,侧枝上叶密集,较小,侧叶椭圆形,向两侧斜展,中叶长卵形,长1~1.5mm,宽0.8~1mm,顶端指向枝端,叶质薄,绿色,嫩叶上面呈翠兰色。孢子叶4列,卵圆状三角形,龙骨状,覆瓦状排列。孢子囊穗四棱形,单生于小枝顶端,长0.5~2cm。孢子二型,孢子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12页.图223)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的山谷林下、山坡路边或溪边杂草中及石缝中。分布于中国华东、西南及湖南、广东、广西。

药性

性味:微苦,寒。 ①《福建民间草药》:“微苦,寒。” ②《湖南药物志》:“淡,平。”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瘀,止血。

主治:黄疸,痢疾,水肿,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喉痈,痔漏,刀伤,烫伤。 ①王安卿《采药志》:“散喉痈。” ②《粤志》:“辟暑。” ③《纲目拾遗》:“治吐血。” ④《植物名实图考》:“能舒筋络。” ⑤《福建民间草药》:“利尿,逐水,止痢。” ⑥《湖南药物志》:“化痰止咳,治蛇咬伤,烧伤。” ⑦《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刀伤出血,拔脓消炎。” ⑧《贵州药用植物目录》:“治黄蜂刺伤,鼻,肺热咳嗽。” ⑨《中草药学》:“主治:痢疾,黄疸型肝炎,咳血,关节风湿痛,烫火伤。毒蛇咬伤,脓疱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百草镜》:“治吐血:翠羽草9g,水煎服。” ②《汪连仕采药书》:“治痔漏:翠羽草同胡桃叶煎洗。” ③《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烫伤:翠羽草全草烧存性,研末调麻油敷患处。” ④《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外伤出血:鲜翠羽草捣敷。” 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竹叶青蛇咬伤:鲜翠羽草捣敷。” ⑥《云南中草药选》:“治黄疸:翠羽草30~60g,水煎服。” ⑦《云南中草药选》:“治痢疾:翠羽草鲜根30~60g,加白糖煎服。” ⑧《湖南药物志》:“治脚抽筋:翠羽草全草煎水洗。” ⑨《湖南药物志》:“治鹅掌风:鲜翠羽草120g,童便煎,乘热洗。” ⑩《福建中草药》:“治关节风湿痛:鲜翠羽草60g,酒水煎服。” ⑾《福建民间草药》:“治水肿:鲜翠羽草60g,加水煎服,日服2次,忌盐100天。” ⑿《福建药物志》:“治湿痰咳嗽:鲜翠羽草30~60g,水煎服。” ⒀《湖南药物志》:“治淋病:翠羽草45g,水煎服。”

食疗:《福建中草药》:“治积伤胸胁闷痛:干翠羽草30g,和墨鱼干同煮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