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概况

异名:雄黄草(《陕西中药志》),土黄连(黑龙江),山黄连(辽宁)。

基源: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带花的全草。白屈菜属全世界共5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白屈菜Chelidomum majus L.,又名假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断肠草(东北、河北),见肿消,小人血草、观音草(陕西)。

历史:《救荒本草》始载白屈菜,并附图,云:“白屈菜生田野中,苗高1、2尺,初作丛生,茎叶皆青白色,茎有毛刺,梢头分叉,上开四瓣黄花,叶似山芥菜叶,而花叉极大,又似漏芦叶,而色淡。”《植物名实图考》亦转载《救荒本草》文及图,经考证确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植株含棕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茎直立或斜生,分枝,被短柔毛或无毛。叶互生,具长柄;叶一~二回羽状分裂,裂片倒卵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齿,表面白色,背面粉白色,大小差异甚大,长5~15cm,宽3~10cm。花数朵排成伞形花序,花梗细,不等长;萼片2,椭圆形,长约5mm,无毛或疏生毛;花瓣4,黄色,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7~10mm,宽5~7mm;雄蕊多数,花丝细长;子房圆柱形,1室,由2心皮组成。蒴果,细圆柱形,长2~4cm,宽2~3mm。种子多数,卵形,长约1mm,暗褐色,表面具细纹和鸡冠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页 图173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200m的荒地、山坡、山谷、林边草地、路旁、沟边或石隙中。分布于华北、东北及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江西。朝鲜、日本、中亚地区及欧洲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暖气候,能耐寒,一般土壤都可栽种,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较好。用种子繁殖,于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或春播,按行株距各27cm穴播,每亩用种量0.5kg。当苗高5~7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4次,生长3~4年后需翻蔸另种。亦可于秋末春初分株繁殖。

采集: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阴干。药材产于中国东北、华北。

鉴别

性状:根圆锥状,多有分枝,密生须根。茎干瘪中空,表面黄绿色,被白粉,疏生柔毛。叶互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一~二回羽状分裂,裂片近对生,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花数朵,伞状排列;花瓣4片,卵圆形,黄色,雄蕊多数,雌蕊1。蒴果细圆柱形;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色。气微,味微苦。以主根粗,茎叶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叶的上下表面疏生多细胞非腺毛,而以下表面叶脉处较多且长,由3~13个细胞组成,长150~1500μm,在裂片先端的叶缘表皮细胞,平周壁呈乳头状突起。茎(直径约3.2mrn)横切面:最外层为1列具波状角质层覆盖的表皮细胞,内侧有2层含叶绿素的下皮细胞,皮层细胞最外3~4层壁稍厚。维管束10个左右,环状排列,韧皮部外侧有韧皮纤维,韧皮部中散有细小的乳汁管;木质部由导管及薄壁细胞组成。髓大,中央多已中空。(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96)

理化:取样品粉末5g,用氨水湿润并拌匀,加氯仿50ml,浸泡过夜,滤过,氯仿液浓缩至2ml,作供试液(Ⅰ);氯仿滤过后的残渣,充分挥去溶剂,以甲醇浸泡过夜,再滤过,甲醇液浓缩至2ml,作供试液(Ⅱ)。将供试液点于硅胶G-0.5%NaOH板上,氯仿浸出部分(Ⅰ)以己烷-氯仿-甲醇(630.3)为展开剂,以白屈菜碱、四氢黄连碱、白屈菜红碱、血根碱为对照。甲醇浸出部分(Ⅱ)以氯仿甲醇(9 1)为展开剂,以小檗碱、黄连碱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254~365nm)下检视.再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96)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多种生物碱:白屈菜碱(Chelidon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别隐品碱即β-高白屈菜碱(α-Allocryptopine)、α-高白屈菜碱(α-Homochelidon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甲氧基白屈菜红碱(Chelilutine)、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6-Methoxydihydrocheleryth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 Sanguinarine),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Methoxydihy drosanguinarine)、白屈菜如宾碱(Chelirubine)、小檗碱、黄连碱、8-氧黄连碱(8-Oxocoptisine)、L-四氢黄连碱(L-Tetrahydrocoptisine)、dl-四氢黄连碱(dl-Tetrahydrocoptisine)、甲氧基白屈菜碱、氧化白屈菜碱、白屈菜胺碱(Chelidam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紫堇沙明碱(Corysamine)、白屈菜定碱(Chelamidine)、白屈菜明碱(Chelamine)、斯帕亭碱(Sparteine)及隐品碱等[1~3]。白屈菜根中含木兰花碱(Magnoflorine)、氧化血根碱、二氢血根碱、二氢白屈菜红碱、二氢甲氧基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如宾碱、N-去甲基-9.10-二氢氧化血根碱等[4]。白屈菜的茎和叶主含白屈菜碱[5]。根含白屈菜碱0.2%~0.4%、原阿片碱0.04%~0.12%、α-别隐品碱0.01%~0.06%,其它生物碱含量很少或甚微。果实含有白屈菜碱、黄连碱等[6]。种子除含黄连碱外,还含有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7]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9;20(4):2。
[2] J Nat Prod 1984;47(1)∶20。
[3] J Nat Prod 1984;47(1)∶15。
[4] CA 1978;88∶ 71418v。
[5] CA 1989;111:228591q。
[6] CA 1986;105:76032u。
[7] CA 1985;103:51230c。

药理

①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 白屈菜碱在化学上与罂粟碱同属苯异喹啉类,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种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而毒性则较低。对平滑肌之抑制属直接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对抗匹罗卡品,且可对抗组胺甚至氯化钡的作用,对兔离体小肠之解痉效力,以重量计,约为罂粟碱的53%。也有报告,低浓度能提高离体兔肠、子宫的张力,而较高浓度易呈抑制作用[1~3]。用水提醇沉制成的粗制注射液也有直接的松弛、解痉作用[3]。由于粗制剂的提取方法不同及白屈菜中其它生物碱的作用,也可使离体肠管收缩,白屈菜碱大剂量还能抑制心肌、横纹肌[1]。 ②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白屈菜碱属原阿片碱一类,也能抑制中枢。与吗啡相比,它对末梢的作用较强,而对中枢则较弱,有某些镇痛及催眠作用;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减慢之;对反射无明显抑制,亦无脊髓性兴奋;能麻痹感觉及运动神经末梢,但对神经干无作用[1,2]。白屈菜粗制注射液对小鼠sc10~15g/kg,也有某些镇痛、镇静作用[3,4]。 ③抗肿瘤作用:白屈菜碱是一种细胞有丝分裂毒。体外2.5×10-6mol/L浓度能抑制纤维母细胞的有丝分裂[5];对HeLa人体癌(HE)有细胞毒活性[6],其ED50为0.27μg/ml。对小鼠肉瘤180、艾氏瘤虽能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均大,白屈菜40%甲醇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据报道好于白屈菜碱[6,7]。 ④其它作用 白屈菜碱可引起猫血压轻度而持久的降低,延迟或阻止豚鼠的组胺性休克或由抗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中毒剂量引起昏睡、血管运动中枢麻痹[1,2]。白屈菜碱还可抗菌、抗病毒[8]及抑螨作用[9];能直接抑制咳嗽中枢,并有抗副交感神经和抗组胺活性[10]。 其它生物碱 原阿片碱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11],对子宫有抑制作用[12],对小鼠肉瘤180和小鼠艾氏癌有某些抑制作用[11]。对大鼠十二指肠给药有利胆作用[13];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14]。小鼠ig70mg/kg,能终止早期妊娠[15],并有抗疟作用[16],小鼠iv LD50为35.9mg/kg[11],ip为482mg/kg[16]。α-别隐品碱在动物试验中有抗乌头碱性心律失常作用[17]。对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18]。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小剂量可引起豚鼠流产,大剂量可引起麻痹、死亡[19]。对某些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活性[20,21];还能抑制噬菌体和大肠杆菌[22],曾建议作为口服抗炎药用于临床[23]。血根碱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95~3.9μg/ml。在717μg/ml时对考夫曼·沃尔克毛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20]。对中枢麻醉时间短,随之发展成士的宁样惊厥。可降低胆碱酯酶活力,提高组织对乙酰胆碱的敏感,兴奋小肠,子宫及唾液腺。可兴奋猫、兔离体或在体肠管蠕动,提高张力和收缩幅度;对豚鼠肠段能部分缓解组胺引起的痉挛,对猫的妊娠子宫可兴奋,而对未孕子宫则无明显影响[24]。血根碱有弱的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6]。小鼠iv LD50为19.4mg/kg。本品与白屈菜碱混合物制成1%搽剂治疗皮肤霉菌感染有效,外搽或内服可治皮肤小孢子感染,亦可治宫颈炎[25、26]。β高白屈菜碱的作用类似白屈菜碱,可引起轻度麻醉,继之出现惊厥;亦可麻痹感觉神经末梢[11]。隐品碱作用与罂粟碱相似[1,19],对兔有缩瞳作用,能降低眼压,小鼠ip LD50为0.2mg/kg[27]。中毒时可使动物运动失调、不安、抽搐、流涎、姿势失常及循环障碍等,故可能与吗啡相似,作用于锥体外系及中脑部位[28],小檗碱作用见“黄连”条。可能与白屈菜的抗菌、利胆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A Manual of Pharmacology 8ed.W.B.Sauunders Company,1957:310。
[2] CA 1964;61:2354f。
[3] 中药通报1985;10(1):41。
[4] 中药材 1987;(5):46。
[5] Biochem Pharmacol 1960;5(1~2):53。
[6] CA 1980;92:15307d。
[7] CA 1965;62:2122c。
[8] CA 1976;84:84760t;1978;89:100746c。
[9] CA 1976;84:169585q。
[10] CA 1970;72:53455v。
[11] The Plant Alkaloids.4thed.J.&A.Church:11 Ltd.,1949:305。
[12] Aтлас Лекаретвенных ΡастениЙ CCCP.Государстве шое издииин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CCCP 1962;634。
[13] CA 1977;87:111808k。
[14] 中草药通讯 1977;(8):351。
[15] 中草药 1981;12(3):99。
[16] 药学通报 1981;16(6):7。
[17] CA 1973;78:38003b,1974;80:103860m,1979;91:32777d。
[18] CA 1982;96:214186w。
[19] J.B.Lippincott Company,24th ed,1947:1633。
[20] CA 1977;87:47993m,1978;88:164809p,89:100745c。
[21] 中草药1981;12(l):1,Planta Med 1981;43(2):161。
[22] J Pharm Sci 1969;(3):372。
[23] CA 1982;96:45997d。
[24] Фармаяология и Τоксикогия 1966;1:76。
[25] 药学学报 1979;14(9):535。
[26] J Nat Prod 1976;39(5):375。
[27] J Pharmacol Exp Pharmacol 1752,104:253。
[28] CA 1960;54:ll271g。

药性

性味:苦,凉。有毒。 ①《救荒本草》:“苦、微辣。” ②《四川中药志》:“苦、辛,微温,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药》:“苦,寒,有毒。” ④《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苦、酸,寒,有毒。” ⑤《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苦,寒。” ⑥《青岛中草药手册》:“苦、微辛,寒,有毒。”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有毒。”

功效:镇痛,止咳,利湿,解毒。

主治:脘腹疼痛,咳嗽,黄疸,痢疾,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①《中国药用植物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⑤《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⑥《内蒙古中草药》:“治疖肿,疥癣,毒虫咬伤。” ⑦《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外敷治稻田皮炎。” ⑧《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胃癌,腹痛,肿毒,创伤。”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 ⑩《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外治青年扁平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外用:适量,捣汁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胃肠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 ③沈阳医学院《发掘推广中草药》:“治腹痛: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g。对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④《吉林医学资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白屈菜全株500g,生甘草30g。水煎3次,药液再浓缩,使100ml含生药12g。每日3次,每次30ml。” ⑤复方白屈菜(《吉林中医学》):“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白屈菜20g,茯苓10g,款冬花、黄连各5g。制片,每片0.5g,每日3次,每次4片,10日为1疗程。”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水田性皮炎:白屈菜、黄柏各60g,狼毒30g,樟脑6g。制成膏状,再加入樟脑,涂患处。”

单方应用: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乙醇浸泡。擦患处。” ②《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疮肿:白屈菜适量,捣敷患处。” ③《新医学》:“治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的糖浆。6个月以内的儿童服5~8ml,6个月~1岁服10~15ml,3~6岁服15~20ml,6周岁以上服20~30ml。每日3次,饭前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