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参

概况

异名:对对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都拉参(《四川中药志》),一支蒿、土洋参(四川),肚拉(《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续断科双参属植物双参的根。双参属全世界约2种,中国均有。

原植物:双参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ex DC.(Triplostegia grandiflora Gagn.),又名西南囊苞花(《中药大辞典》)。

形态:多年生宿根性纤细草本,高15~30cm。主根粗壮,肉质,两个并生,圆锥形或近纺锤形。茎直立,不分枝,略呈四棱形,有沟。基生叶成假莲座状,3~6对叶生缩短节上,或松散排列在茎下部,叶片倒卵状披针形,2~4回不规则羽状深裂或琴裂,中央裂片大而圆,两侧裂片疏离而渐小,裂片边缘圆齿状浅裂,齿端微凸成腺体,基部下延成1~3cm长的柄;茎上部叶渐小,浅裂,无柄。聚伞圆锥花序呈疏松窄长圆形,分枝处有条状苞片1对;花梗短,果时长达1mm、小总苞4裂,裂片披针形,外面密被紫色腺毛、花萼小,筒壶状,具8条肋棱;花冠白色或粉红色,5裂,近辐射对称;雄蕊4,稍外伸,花药内向;子房包于囊状小总苞内,外被腺毛,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49页.图版16:1-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500~4000m的林下、溪边、山坡草地、草甸和林缘路旁。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台湾、湖北西部、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秋季挖,除去地上泥沙,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药性

性味:甘、苦,平。 ①《云南中草药》:“苦、微甘,平。”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微苦,温。”

功效:益肾补气,活血调经。

主治:肾虚腰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 ①《云南中草药》:“调经活血,益肾。治闭经,月经不调,肾虚腰痛,遗精,阳痿,不孕症。” ②《云南中草药选》:“补血,活血,补气。治久病体虚,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倒经,不孕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劳伤:鲜双参根3~7个,嚼烂用酒送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干双参根,研末撒伤口。”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解乌头中毒:双参根15~30g,水煎服。”

食疗:①《云南中草药》:“治肝炎:双参30g,蒸猪肝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贫血,咳嗽,风湿关节痛:鲜双参根30g,炖羊肉或猪肉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