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花

概况

基源:白梅花蔷薇科杏属植物梅的花蕾。用炭火烘干而成。

原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

历史:《别录》谓:乌梅、白梅、梅花、梅叶、梅根等均入药。《纲目拾遗》谓:“梅花有红、白、绿萼、千叶、单叶之分,惟单叶绿萼入药尤良,含苞者力胜”。

余项参见“乌梅”条。

生药

采集:1~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摊置席上,晒干。雨天可用炭水烘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花蕾类球形,直径3~6mm,少数基部带有短花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萼片5,灰绿色或棕红色,覆瓦状排列;花瓣5片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多皱缩卷曲;雄蕊多数,丝状;雌蕊1枚,花柱长,子房长卵形,密被细柔毛。花瓣红色煮为“红梅花”,色白而绿者名“绿梅花”。质轻而脆。气清香,味微苦、涩。以花重瓣、完整、气清香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枝梗,筛去灰土。 ②炒制:取原药材,放热锅中,用文火炒至微焦,约2~3分钟后取出。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

参考文献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224。

药性

性味:酸、涩,平。 ①《纲目》:“微酸、涩。” ②《百草镜》:“寒。” ③《食物宜忌》:“酸、涩,平。” ④《饮片新参》:“苦、微甘。” ⑤《中国药典》1977年版:“微酸、涩,平。”

归经:肝、胃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②凌一揆《中药学》:“归肝、胃经。”

功效:疏肝,和胃,化痰,解毒。

主治:梅核气,郁闷心烦,胁肋胀痛,脘闷嗳气,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痘毒,痛疖疮毒,瘰疬。 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 ②《百草镜》:“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元气上升。” ③《纲目拾遗》:“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饮片新参》“绿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⑤《中药大辞典》:“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⑥《中国药典》1977年版:“开郁,和中,生津,解毒。用于郁闷心烦,口干,咽部异物感,痈疖疮毒。” ⑦《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活血解毒。用于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崩漏。” ⑧凌一揆《中药学》:“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用于肝胃气机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脘闷嗳气、胃脘疼痛、纳食不香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45g;入丸、散。外用:适量,敷贴。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赤水玄珠》:“治痘症:可治痘症已出未出,不起不发,隐在皮肤,并治麻症斑症:梅花30g、桃仁、辰砂、甘草各6g,丝瓜15g。同研细末,每服1.5g,参苏汤下。”

单方应用:①《赤水玄珠》:“治唇上生疮:白梅瓣贴之,如开裂出血者即止。” ②《纲目拾遗》:“治瘰疬:鸡蛋开1孔,入绿萼梅花将开者7朵,封口,饭上蒸熟,去梅花食蛋,每日1枚,服7日。” ③《不药良方》:“治预稀痘疹:每年腊月清晨,摘带露绿萼梅100朵,加白糖,捣成小饼,令食之。” ④苏医《中草药手册》:“治咽喉部梗塞感:绿萼梅6g,橘饼2个。水煎服。”

食疗:梅花粥(《纲目》):“取梅花入熟米粥中再煮食之。可以清神。”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白梅花古方未见用者,近时有梅花汤,用半开花,溶腊封花口,投蜜罐中,过时,以一二朵同蜜一匙点沸汤服。又有蜜溃梅花法……又梅花粥法……。故杨诚斋有‘蜜点梅花带露餐’及‘脱蕊收将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