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草根

概况

异名:海根(《本草拾遗》),铁棱角三七、铁箍散(《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蓼子七(《四川常用中草药》),土三七、铁拳头(《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蓼科蓼属植物金线草的根。

原植物: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rty et Vautier

余项参见“金线草”条。

化学性质

根含抗凝血成分1-(3,5-二羟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烯[1-(3,5-Dihydroxyphenyl)-2-(4-hydroxyphenyl)ethylene][1]

附 全草含2,3,4’,5-四羟基-二苯乙烯(2,3,4’,5Tetrahydroxystilbene)、3-羟基-5-[2-(4-羟基苯基)-乙基苯基-O-β-D-葡萄糖甙(3-Hydroxy-5-[2-(4-hydroxyphenyl]ethyl]phenyl-O-β-D-glucopyranoside)[1]和新黄酮醇甙:槲皮素-3-鼠李糖-2”-棓酸酯(Quercetin-3-rhamnoside 2”-gallate)及槲皮素、槲皮素-3-鼠李糖甙、杨梅树皮素-3-鼠李糖甙(Myncetin-3-rhamnoside)、槲皮素-3-葡萄糖-2”棓酸酯[2]

参考文献

[1] CA 1986;105:214090q。
[2] Bull Chem Soc Jpn1981;54(10):3239。

药理

本品所含成分在体外有抗凝血作用。

参考文献

CA 1986;105:214090q。

药性

性味:苦、涩,温。 ①《本草拾遗》:“苦,小温。” ②《四川中药志》:“微温,涩。”

功效: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骨折,劳伤吐血,痢疾,腹痛,月经不调,痛经。 ①《本草拾遗》:“主霍乱中恶,心腹痛,喉痹,蛊毒,痈疽恶肿,赤白游疹,蛇咬犬毒。酒及水磨服,敷之亦佳。” ②《花镜》:“治汤火疮。”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行气,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④江西《草药手册》:“散瘀止血,解毒利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泡酒或炖肉。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