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

概况

异名:鸭舌红、红鸭跖草、红骨竹仔菜(《福建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鸭跖草科水竹草属植物水竹草的全草。水竹草属全世界3~4种,中国引入栽培1种。

原植物:水竹草Zebriina pendula Schnizl.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长约24~80cm,伏地,节上生根,绿色杂有紫色斑点。叶互生,无柄,叶鞘被疏长毛,抱茎;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全缘,上面淡紫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间及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红色。花数朵成束,生于茎顶,下有2片叶状苞;花萼管状,先端3裂,长约6mm;花瓣3,合生成1圆筒形的花管,长约1cm,白色,先端3裂,紫红色;雄蕊6枚;子房上位,柱头微3裂。花期6~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778条)

生境与分布:原产墨西哥和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国南方均有栽培,间或逸为野生。

化学性质

叶和花含3,7,3’-花青素三葡萄糖甙三咖啡酸酯(Tricaffeoyl cyanidin3,7,3’-tnglucoside)。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77

药理

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离体兔心和十二指肠均无明显作用,麻醉狗iv水提物0.1g生药/kg也不影响血压,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浓度为0.5~4.0μg/ml时有舒张血管作用。

小鼠ip煎剂剂量相当于1g生药/只,24h内2只小鼠全部死亡,水提物则无明显毒性。

参考文献

J Pharm pharmacol 1962;14(9):556。

药性

性味:甘,凉。 《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有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尿。

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淋病,白带,痢疾,痈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益阴,止血,疗带。”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敷消毒痈。” ③《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咳血,白带,慢性痢疾。”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结核咳嗽咯血,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白带,瘭疽,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体弱虚寒者和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福建民间草药》:“治淋病:鲜吊竹梅60~120g。酌加水煎成300ml,饭前服,日两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