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藤

概况

异名:黄药子(《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圆锥铁线莲的根。

原植物:圆锥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Clematis paniculata Thunb.;Clematis maximowicziana Franch et Sav.),又名铜脚威灵仙(江苏、浙江、江西、安徽)。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项下收载有多种黄药子,而附图黄药子(一)即系本品。

形态:木质藤本。一回羽状复叶,通常5小叶,有时7或3,偶而茎部一对2~3裂至2~3小叶,茎基部为单叶或3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至宽卵形,顶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为楔形,全缘,叶面网脉不明显或明显,背面网脉突出。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多花;萼片白色,狭倒卵形或长圆形,顶端锐尖或钝,边缘密生绒毛。瘦果橙黄色,常5~7个,倒卵形至宽椭圆形,扁,长5~9mm,宽3~6mm,边缘凸出,有贴伏柔毛,宿存花柱长达4cm。花期6~8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8卷.169页.图版5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210~4800m的小坡、山谷草地或灌丛中或河滩、水沟边。分布于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北部、湖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白头翁素0.63%,还含甙元为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甙元的三萜皂甙[1]及原白头翁素水化物葡萄糖甙(Protoanemonin hydrate glucoside)[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2。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16。

药性

性味:苦,平。有毒。 ①《杭州药用植物志》:“苦,平。”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苦,平,有毒。”

功效: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疮疽肿毒,蛇犬伤。 ①《杭州药用植物志》:“凉血,降火,消肿解毒,通经络,利关节。治疮疽肿毒,扁桃体炎,咽喉炎,蛇犬咬伤,蟹珠。”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痛,治蝮蛇咬伤。” ③《中药志》:“作威灵仙用。” ④《中国植物志》:“治恶肿,疮瘘,蛇犬咬伤等。” ⑤《新华本草纲要》:“治筋骨痛,扭伤,胃痛,闭经,月经不调,牙痛,失眠,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取渣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服用。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本药有毒,剂量不能超过24g,服药后有眼花反应,一般不须处理,1~2小时后能自动消失,若有头昏,呕吐反应,可服米泔水解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蝮蛇咬伤;白花藤鲜根15g,水煎服;或白花藤干根15g,乌梅树根须15~30g,水煎服;取渣外敷,1日2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