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

概况

异名:韭黄(《纲目》)。

基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韭的干燥根及鳞茎。

原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余项参见“韭菜子”条。

药性

性味:辛,温。 ①《纲目》:“温。” ②《医林纂要》:“甘、辛、酸,热。”

功效:散瘀,消积,止汗。

主治:胸痞,跌打损伤,食积腹胀,虚汗,盗汗。 ①《别录》:“主养发。” ②《本草拾遗》:“捣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 ③《纲目》“功用与韭叶相同。”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诸癣。” ⑤《医林纂要》:“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加酒服之,回阳救急。” ⑥《分类草药性》:“治风热,消食积,明目清昏,补遗精,止鼻血,清虚火,搽疳疮,重喉蚁痒。”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吐血及衄血,又捣汁涂漆疮。” ⑧《新华本草纲要》:“须根40~50条煎服,连服2~4天,治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千金方》:“治鼻衄:韭根、葱根同捣,枣大,内鼻中,少时更著。” ②《海上仙方》:“治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1夜,空心温服。”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跌打损伤后引起尿潴留:韭菜蔸120g,蚯蚓60g,共捣成泥。外敷尾椎骨约半小时,即开始排尿,由少而多。” ④驱蛔散(湖南中医杂志 1987;(6))治蛔虫病腹痛:韭菜蔸10个,葱蔸10个,鲜苦楝根皮125g,艾叶10g,花椒10g,橘叶30g,莪术6g,芒硝15g,酒药子1粒。先将艾叶、药酒子、花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鲜韭菜蔸、鲜葱蔸、橘叶、鲜苦楝根皮切碎,二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患处,外用包巾固定,缚紧。胆道蛔虫敷剑突下,肠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敷脐部,敷药要保持37℃以上温度,最好在敷药上面加一热水袋保温,药物敷干后再加酒炒热重敷,每日1剂,重者2剂。 ⑤陕西中医 1980;(6):“治带状疱疹:鲜韭菜根30g,地龙泥(地龙之排泄物)15g。共置碗中捣烂,加少量香油,和匀置阴凉处备用。先将患处皮肤擦洗干净,再用药摊敷(0.5cm厚),以纱布覆盖即可。” ⑥新疆中医药 1990;(4):“治软组织损伤:韭菜根(洗净)500g,白酒(75%乙醇)适量。将韭菜根用刀切短,捣碎放入碗中,边加白酒边搅动,搅成糊状即可。先用调好的糊少量放在局部,进行搓揉,然后用湿毛巾将糊盖在局部一层,包好,再在上面包上一块塑料布以防外溢。发热时可将塑料布解开,每隔12小时揉1次,换1次。”

单方应用:①《经验方》:“治五般癣疮: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油调,敷之,三度差。”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阴虚盗汗:韭菜根60g,水煎服。”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鼻衄:韭菜根适量捣烂,塞鼻孔。”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