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椒草

概况

异名:石椒(《滇南本草》),石交(《植物名实图考》),千里马、羊不吃、羊膻草、铜脚枝蒿、铁扫把(《云南中草药》)。

基源:为云香科臭节草属植物石椒草的全草。臭节草属全世界有2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石椒草Boenninghausenia sessilicarpa Lévl.(Boenrunghausenia brevipes Lévl.),又名小狼毒、臭草(云南)。

历史:石椒草为中国云南一带民间药草,始见于《滇南本草》,谓有走经络,止胸膈气痛,冷寒攻心,胃气疼痛,腹胀,发散疮毒之效。《植物名实图考》则谓:“石交生于云南山坡,高尺余,褐茎如木,交互相纠,初附茎生叶,渐出嫩枝,三叶一簇,面绿背紫,大者如豆,小者如胡麻,参差疏密,自然成致。”根据上述及附图与石椒草相符。石椒草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基部木质化,高0.5~1m;具强烈气味。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细小,通常长不超过5mm,宽不超过4mm,倒卵形至矩圆形,先端浑圆或微凸,基部宽楔形,纸质,全缘,具透明腺点。聚伞花序,顶生于主枝侧枝上,花枝基部通常有小叶片;花小,白色,具花梗;萼片4,中部以下合生,先端近圆形,不被毛;花瓣4,卵圆形,长约2mm,有透明腺点;雄蕊6~8,长短相间,着生于花盘基部周围,花药长圆形,2室,纵裂,背着;花柱4,上部粘合,基部分离,腹向,子房无柄。果由6~8个腹裂膜质的成熟心皮组成,无柄或具极短小的柄。种子肾形,黑褐色,长约1mm,表面有瘤状凸起。花期4~10月,花后结实。(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616页.125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石隙、坡地、沟边等地较阴湿处。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药材主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根类圆柱形,多分枝,黄色。茎圆柱形,表面暗紫红色。叶互生,多卷曲,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三出,小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长0.8~1cm,宽5~7mm,先端圆形,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透明油点。花小,稀疏。气特异,味苦辛。以叶多、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表面观垂周壁略波状弯曲,隐约可见表皮下面油细胞散在,直径60~80μm。栅状细胞1~2列,海绵组织的细胞不规则。中脉维管束外韧型。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亦隐约可见油细胞。气孔为不定式。(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60-262)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0g,加60%乙醇10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加石油醚振摇除杂质3次,浓缩,点于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醇-水(11)为展开剂,以芦丁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芦丁斑点显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15A) ②取样品粉末1g,于50ml带塞三角瓶中,用氨水1ml湿润,加苯10ml冷浸24小时,吸取苯液5ml于小三角瓶中浓缩至1ml(0.5g/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0∶1)为展开剂,以石椒草碱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或喷以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1∶1)混合试液,生物碱斑点显橙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15B)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段。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7,7’-二甲氧基、6,8’一双香豆素,5,8一二甲氧基-2’-2’二甲基吡喃并〔5’,6’,6,7〕香豆素(Racemosin)和芦丁[1],还含有石椒草碱(Seboehausine)[2]

参考文献

[1] 医药工业 1987;18(5):216。
[2] 中草药通讯 1977;(6):11。

药理

从中分离到的伞形花内酯、东莨菪内酯、7,7’-二甲氧基-6,8-双香豆素在体外抑菌试验中对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医药工业 1987;18(5):216。

药性

性味:①《滇南本草》:“苦、辣,温,有小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止痛。

主治:①《滇南本草》:“走经络,止胸膈气痛,冷寒攻心,胃气疼痛,腹胀,发散疮毒。” ②《云南中草药》:“祛风燥湿,理气镇痛,消炎。治风寒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痢疾,血栓性脉管炎。”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胃痛腹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3~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滇南本草》:“治冷寒胃气疼痛:石椒草不拘多少,连根叶为末,每服4.5g,热烧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