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以大豆为原料,经加水浸泡磨成豆浆,添加凝固剂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网络状结构的凝胶体。豆浆中的脂肪及一部分可溶性成分分散在网络间。是东方国家重要的大豆加工食品。中国最早发明豆腐。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日本的豆腐制作技术由中国传入。

豆腐的营养价值较高(见表)。豆腐中钙含量较高,对需要补充钙的婴幼儿及老人更为适合。其消化率等营养指标和豆浆相仿。

图

豆腐生产原理是:先把大豆蛋白质等从大豆中提取出来成为豆浆,然后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大豆蛋白质即凝固形成凝胶体──豆腐。豆浆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与凝固剂发生作用起凝固效果。凝固剂有酸类(如醋酸、乳酸、葡萄糖酸)和钙盐(如石膏)、镁盐(如盐卤)。豆腐的含水量及形态规格不同,可通过凝固时操作及压制成型而调整。中国的豆腐加工已由手工操作转变为半机械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豆腐生产线,但生产出的产品效果不好,豆腐质量及得率不理想。

7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了包装豆腐的生产技术,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以δ-葡萄糖酸内酯为凝固剂,在低温时加入豆浆混匀,内酯与豆浆不起化学反应。故可把混合液灌入塑料袋或塑料盒中并密封。然后加热,豆浆中预加的葡萄糖酸内脂受热转变为葡萄糖酸,使豆浆凝固成豆腐。同时也达到杀菌的目的。豆腐因处在密封包装中又是无菌环境,可延长保存期。

豆腐基本上分成嫩豆腐和老豆腐两类。中国北方习惯称之为南豆腐和北豆腐。中国豆腐标准中规定:嫩豆腐含水量为90%,老豆腐含水量为85%。从广义而言,豆腐不包括豆腐干及千张或百页。豆腐干成块形,含水量约为65%,千张或百页成片状,含水量低于55%。60年代初,中国市场上开始有豆腐粉产品,是大豆去皮后粉碎的微细粉。食用时,豆腐粉加水搅拌并煮沸,即成豆浆,再加入石膏粉混匀,静置后即凝固为豆腐。

豆腐、豆腐干、千张或百页进一步加工可做成各种豆制品。根据其造型和烹调内容不同发展成很多小品种,多数可直接上餐桌。烹调方式有油炸、烟熏、卤煮、烩炒等,并辅以各种调味料、香辛料等。大宗产品如油炸豆腐、卤汁豆腐干、素鸡、豆腐丝、熏干等。豆腐冷冻后,蛋白质冷冻变性而成冻豆腐,别有风味。日本将冷冻豆腐脱水制成干燥豆腐。以老豆腐为坯,接种纯菌,经过发酵制成豆腐乳。中国以豆腐为原料可做成上百种菜肴,如麻婆豆腐、素什锦等。

豆腐不耐存放,影响其广泛流通,因此采用优质包装将是其发展趋势。此外,豆腐中存在的令人不愉快的豆腥味,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