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

原为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淮阴北,元修成京杭运河后成为黄、淮、运平交汇合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开成中运河后,不再由黄河行运,运河自北而南仅在清口处与黄、淮交叉,有几里的共同河道(见图)。清代清口为治黄、淮,通运的重点。明潘季驯、清靳辅治黄,采用以洪泽湖蓄淮河清水抵御黄河倒灌,并引淮水自清口畅流,以清水冲刷黄淮合流后黄河的淤沙。淮水自清口畅流,则淮水可治;又可冲刷黄淤,则黄河下游顺流。运河过清口,既怕黄河溜急,更怕它淤堵南北运河口。由于水势南流,南运河口(里运河口)的防治更重要。防治原则是避开黄水,引淮河清水入里运河,既为淮水找一出路,又不致淤堵运道。关键还是淮河清水能否顺利流出,用以刷黄、济运。清代建了大量工程,目的是:使南北运河口尽量接近,少走黄河;南运河口能防黄水侵入,引淮水进入;还要防黄河倒灌洪泽湖,淤塞淮水。工程及措施包括一些挑黄、御黄、逼黄河远离洪泽湖口的建筑物;许多引淮水外出的引河和堤坝;约束清水入运,加大流速冲黄的建筑物和管理的办法。但这些工程及措施仅能延缓黄河的淤堵,到乾隆以后清口处黄河终于淤高,南灌南运河口,西淤湖口,淮水不能出,运河口不能开。嘉庆以后,西建御黄坝隔断黄河和洪泽湖。道光时,在南运河口修建临时性河塘(类似现代船闸),用“灌塘济运”法通航。北运河口情况稍好,也曾一度采用灌塘济运。

图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