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波导电波传播

在某些气象条件下,对流层中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准水平大尺度层结。频率足够高的无线电波,在适当的发射方向上,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入其内,如同在波导管中一样,以异常低的衰减进行传播。这就是对流层波导传播。对流层波导出现的概率很小,不可能应用于可靠的通信系统,但可用于电子侦察和干扰系统。

对流层波导的特征部分是波导层,其折射模数M的梯度公式 符号<0(M-单位/公里),折射率N的梯度公式 符号<-157(N-单位/公里),并且公式 符号,式中ɑh 分别为地球半径和海拔高度。波导层可能接地或悬空。当接地时,对流层波导即波导层;k悬空时,对流层波导除波导层外还包括下垫层的全部或一部分。在下垫层中,公式 符号>0(M-单位/公里)。波导的顶是波导层中折射模数达到最小值M1的点;波导的底是下垫层中折射模数达到M1值的点或地面。底部接地的波导称为接地波导;底部离地的波导称为悬空波导。图中左部为波导的折射模数M 随高度h的变化和其他主要参数。其中hd为波导高度,即波导底部离地高度;D为波导厚度,即波导顶和波导底的高度差;δ为波导层厚度;公式 符号公式 符号分别表示波导层和下垫层的折射模数的梯度;墹M为波导强度,即折射模数在波导层的总变化量。

应用射线理论可将波导传播概略地表示为图中右部的发自T点的射线。当初始俯、仰角小于临界角θ婞时,射线在波导中传播;大于θ婞时,射线则会穿出波导。波导层中的某些点有多条射线通过即形成干涉区,而某些区域没有射线通过,称为“射电洞”。这两个区域之间为焦斑区,其周围电平衰减甚微。这就是主要的波导层。应用折射定律,当发射点T位于波导层底部时,临界角θc

公式 符号

当发射点位于波导层的上面或下面时,临界角θ婞分别为

公式 符号

式中hT为相对于波导层底部的发射点高度。

对流层波导不象金属波导管那样有锐边界面,其厚度D(米)也不能明确确定。因此,其临界波长也不能明确确定。根据波动理论可近似地求得临界波长λc

λc≈1.9×10-4D公式 符号 (m)

形成对流层波导的两个条件是:波长小于λc和射线初始俯、仰角小于θ婞。

图

在波导传播情况下,能量主要沿水平方向扩散,在垂直方向上则有所限制。因此,传输损耗与距离成正比,而并非与距离平方成正比,波导内的信号强度可能比相同距离的自由空间内的信号强度大。实际上,对流层波导是有泄漏的,当波源在波导内时,在波导外接收信号也是可能的;在视距以外,这种泄漏信号有可能比无波导时更强。根据互易定理,波导信号当然也可以外馈。理论表明,对流层波导的泄漏,不仅产生于波导和地面的不规则性,而且也可以产生于均匀波导。波导中的基本传输损耗Lb可表示为

Lb=32.4+20lgf+10lgd+C1d+Lc (dB)

式中f 为频率(兆赫);d为距离(公里);C1为泄漏系数(分贝/公里);Lc为耦合损耗。当波长小于临界波长λc时,C1是比较小的。如果发射点和接收点均位于波导内,则Lc主要来自天线与介质间的耦合损耗。

形成波导的气象条件是逆温层和湿度的随高度剧减。建立这个条件的大气过程主要是:

(1)蒸发过程(由于海面和水面的水汽蒸发而在贴近水面处形成高湿度层);

(2)辐射冷却过程(晴空夜晚,由于地面冷却而形成逆温层);

(3)平流过程(陆地上的干暖空气吹向湿冷的海面);

(4)气流下沉过程(在高压区,下沉气流绝热压缩而增温,并辐射于湿冷的下垫气层上)。结合这一过程,考虑天气形势以及各部位的风向、下垫面的特点,并进行一定的特征量的测量,即可对波导进行预报。总的说来,高压形势有利于波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