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输

选取运距短、运力省、运费低、速度快的最佳运输径路和方式组织的货物运输。运输合理与否,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察用于运输的活劳动耗费和物质消耗是否经济,而不能局限于某个地区、部门、企业的利益,或某种运输方式某项经济指标的优劣。

组织合理运输,通常是指消除不合理运输。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无效运输和运输方式选用不当等。

奠定合理运输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共同任务。合理运输取决于工业的布局,资源的利用,物资的分配供应,运输能力及运输组织方式等。因此,在工业生产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消费地区的分布,以减少原材料、燃料等物资的长距离运输;在企业生产安排上要搞好配套,减少半成品运输;在主要物资的分配供应上,实行按经济区划全面平衡余缺,消除物资调运过程中不必要的中转环节和重复运输、对流运输。运输部门在日常的运输组织工作中要做好各种不合理运输的转化工作,如尽量利用回空车、船,选择最短径路,能直达的不中转,能集中的不分散,该联运的不分运,能水运的不陆运,并认真搞好干线与支线、长途与短途的衔接配合等等。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开展合理运输。有的国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并编制和严格执行货物合理流向图,规定80%以上的货物受合理流向图的控制;有的国家对全国每一个企业所发送的货物,规定其应采用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径路。中国于50年代开始组织合理运输,在国家经委主持下,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物资部门先后对煤炭、石油、木材、粮食、水泥、矿石等十多种大宗物资制定了“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流向图”,这是组织合理运输的一项重大技术组织措施。合理流向是根据某种物资的生产地区和需要地区分布情况,利用运筹学的方法,选取货物周转量或运输费用最小的产销联系最优方案,结合各地区各种运输方式的能力,划分该种物资的供应范围和确定调运路线,并用流向图或流向表规定下来,作为物资调运部门和运输部门进行分配和组织运输的共同依据。60年代,全国铁路有合理流向图的物资达16种,运量占铁路总运量的75%以上。1978年和1983年,国家经委两次向全国发出通知,加强合理运输工作,要求各物资主管部门会同运输部门,根据产销情况和合理运输的原则,对各种物资的合理流向及时进行了修订。1983年起,在物资分配和调运中,又进一步推广运用铁路物资调运优化软件的科研成果,用以选取最佳调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