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加工的工艺润滑

改善塑性加工时的摩擦状态的措施,不包括机械(轴承等)润滑。工艺润滑技术对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金属丝和棒材的冷拔离不开润滑剂;从手工锻打金箔到现代化多辊轧机生产金属箔材都必须有良好的润滑剂。由于研制出高效润滑剂,现代化带钢冷连轧达到每分钟2500米的高轧制速度(见带钢冷轧)。在有色金属塑性加工中应用润滑剂已有很久的历史,而钢铁塑性加工中用润滑剂还不到半个世纪。1941年法国于日内-塞儒尔内(Ugine-Sejournet)发明了玻璃润滑剂,为用挤压法生产钢管和异型材开辟了广阔的前途。1968年美国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应用工艺润滑后,每吨钢材耗用的润滑油仅5~200g。一般可降低轧制压力20~25%,节约能耗15%,延长轧辊寿命一倍,并改善带钢的表面质量。

对润滑剂的要求

一般要求润滑剂能够达到下述目的。

(1)降低外摩擦力(摩擦系数);

(2)减少磨损并防止工件与工具粘结;

(3)保证制品表面光洁;

(4)用作冷却-润滑剂时有较高的比热;

(5)成分和性质稳定;

(6)粘度合适,便于涂抹或喷射到金属和工具上;

(7)对金属和设备无腐蚀和其他有害作用;

(8)无毒、无难闻气味,对人体无害;

(9)无污染或少污染,容易净化处理;

(10)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润滑剂的类别

润滑剂可按化学成分、组合状态、用途等分类。按组合状态可分为三大类。

油和油水混合物

按化学成分分为五种:

(1)矿物油;

(2)植物脂肪和动物脂肪;

(3)以合成脂肪酸制成的油;

(4)矿物油和植物油或合成油的混合物;

(5)以植物油生产中的废料为基的油。

植物油可以天然形式使用(棕榈油、蓖麻油、豆油、花生油),也可经过氢化、聚合、缩聚等处理,改善润滑性质(氢化葵花子油、氢花芫荽子油和聚合棉籽油等)。植物油一般不加添加剂。有时粘度较大的油可加入少量洗涤剂。70年代研究用合成产品代替植物油。脂肪的代用品主要是合成脂肪酸。基本上利用馏分 C17~C20和C10~C16的合成脂肪酸制备液体润滑剂,主要用于冷轧、热轧和冲压等。为了降低油耗,采用油和水混合方式使用。

乳化液

乳化液是在水中加入乳化剂制成的润滑剂。主要用于冷轧、冷拔和冷冲压。它的冷却能力比油大得多,在循环系统中可长期使用,耗油量较低。乳化剂可按所用基础剂分类,包括矿物油、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合成产品、矿物油和植物油(或合成产品)的混合油、植物油生产中的废料、固体物质(如石墨、氨基-酸胺化合物、氮化硼)。乳化液的润滑性能取决于乳化剂油的类型和数量、浓度、水的硬度以及循环系统的结构等因素。通常浓度为1~10%。

固体润滑剂

有玻璃润滑剂、二硫化钼、肥皂、各种盐类和以石墨(或蜡)为基础的润滑剂,还有用镀铜、锡等软金属层作润滑剂的,主要应用于挤压、锻压拔制和轧管时芯棒的润滑等。

参考书目
  1. 李小玉等:《轧制工艺润滑》,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