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浏览

管仲(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资料一

图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前649年,扬拒泉皋之戎入侵王室地区。此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境内),次年灭卫(今河南淇县)。其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恢复卫国,另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前655年,齐军与诸侯军伐楚,迫使楚国向王室贡送蚕丝(一说为包茅)。在葵丘之会的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目的皆在于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前651年,由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

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资料二

图

中国春秋前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县)人。曾辅助齐桓公当政40年,使齐国富强,称霸诸侯。为了富国强兵,他主张增殖人口,鼓励人们早结婚早生育,下令丈夫二十而娶,妇人十五而嫁,并要求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成年男女都必须婚配,以生育子女。他根据当时齐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状况,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他力图使四民分业的人口构成固定化,职业世袭化,提出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并把这种人口职业构成同人口地域分布相结合,主张“定四民之居”,使同一职业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固定的地方。他认为同一职业的人口聚居在一起,从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受父兄的教育,学习祖传职业,易于熟习职业技能,安心工作,提高效率。为使农民安居乐业,人口不向外迁移,他还主张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级征赋税。管仲提出的四民分处、世代同居、职业世袭的设想,实际上是一种“封闭人口”的主张。他的增殖人口和四民分业的思想,后来曾在中国长期流传。

资料三

图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县)人,姬姓之后。在齐国任相40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桓公实行改革,对齐国称霸诸侯起了重要作用。管仲的哲学思想见于《管子》书中。对于管仲的评价,中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管仲是中国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驱。

自然观

管仲的自然观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管子》书中的《水地》篇,是战国初期的作品,其中阐述了管仲的思想,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它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该篇从各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一原理。如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些提法尽管不科学,但都属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猜测。

伦理思想

管仲从治民的立场出发,既强调法制,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充分肯定道德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礼义廉耻为守国治民之“四维”。他区分了刑政与德教的不同作用,认为刑政摄以威形,德教化以敬爱。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管仲还认为,欲民为善,必须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消费资料。他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而肯定了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道德风尚之间的联系。管仲很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

管仲的伦理思想基本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为后来的法家伦理思想所汲取。他的“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料四

图

中国春秋前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公元前 685年齐桓公即位,任他为卿(一说“相”),主持政务,辅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取得了霸主地位。他着眼于“富国”、“富民”的法律思想,在齐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制改革中起过重要指导作用。他富有创新精神,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管仲认为发展经济是使国家富强的前提,也是人们能否遵守礼义法度和社会秩序能否稳定的物质基础,因而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批判当时一味残酷压榨人民而侈谈礼义廉耻的贵族。管仲利用齐国滨海和矿产比较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兴渔盐和铸铁之利,设置盐官和铁官管理盐铁业,并采取渔盐出口不纳税的办法以鼓励渔盐贸易。在农业方面,他也改革了赋税制度,实行按照土地好坏分等来定征收额的政策,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使贫苦农民不致背井离乡。

为了富国强兵和保证法令的贯彻,管仲曾提出“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敦促齐桓公严格掌握生、杀、贫、富、贵、贱“六柄”。他虽然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但更重视赏罚的作用,并对周礼进行了修正。一方面他和齐桓公不顾周礼“任人唯亲”的亲亲原则,主张“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和“士无世官”,提倡破格选拔人才,规定乡大夫有推举人才的责任。若有才不举,便以“敝明”、“敝贤”论罪。另一方面又对“寡功”的官吏加以处罚:“一再则宥,三则不赦”。但是管仲“纠之以刑罚”的锋芒主要还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他曾按职业身份重新编制全国居民,“作内政而寄军令”,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以加强军事力量和对人民的控制。他还主张加重刑罚,使人民“畏威如疾”。比如,为了解决齐国缺乏甲兵的困难,他曾采取以甲盾等赎罪的罚金办法,并令诉讼双方缴纳束矢(12矢为束)作为诉讼费用,否则即以败诉论。

管仲的法律思想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带有适应新兴封建势力要求的倾向,因此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奉他为先驱。现存《管子》一书虽然主要是战国中期齐国法家托名管仲写的,但有些思想和管仲确有一定联系。

资料五

图

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经营过商业。公元前685年被齐桓公任命为卿,相齐四十年,使齐国空前强盛,成为春秋时首先称霸中原的大国。

管仲所处的春秋之世是列国争城掠地、崇尚实力的时期。管仲当政以后,提出了“作内政而寄军令”(《国语·齐语》)的任政纲领,并采取了旨在“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的政治经济政策。管仲的富国经济思想是他的治国学说的一个方面。

重视经济,发展物质生产

管仲重视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认为这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晏列传》)这一思想出发,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并认为“令顺民心”直接关系着财富生产的兴衰。他要求不滥用民力,“无夺民时,则百姓富”。他提出不要侵夺生产者的家畜私产,“牺牲不略,则牛羊遂”。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即按耕地的土质等差征税,使耕作者的租赋负担趋于合理,以便劳动者与土地的结合更加稳定。

四民分业论

管仲主张士(战士)农工商四民分职分业,同业者聚居一处,世代相传,以加强职业传授,便于交流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通货积财

根据齐国的地理环境和“通商工之业”(《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历史传统,管仲认识到工商业在国家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为了发展渔盐,需要手工业铸造工具,为了保卫国家,需要手工业制造器械。至于商业,不仅能沟通有无,促进财富生产,而且本身就是齐国积聚财富的重要渠道。管仲主张实行“关市几而不征”的无税制,在商人管理方面,只要求他们聚于市井。这些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国家控制资源

管仲认为山泽资源是国家的财富来源,必须设官管理。开发利用山泽应当合乎时令,否则将会造成资源损失,破坏生产,而国家管制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国语·齐语》)。对于盐铁一类的重要物资,管仲主张“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即由国家运用轻重之术,发展渔盐等生产,调剂盈虚,牟利积财。

管仲讲求功利、注重物质生产和主张资源管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自此以后,历代谈论经济政策的人大多祖述管仲,《管子》一书就是古代崇奉管仲思想和功业的学者们的著作。

资料六:评价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司马迁: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司马迁: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司马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