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浏览

图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1917年就学于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月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讨论劳工运动等问题,不久被查封。1920年8月又办《人道》月刊,开始倾向社会主义,并参加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身份,和俞颂华等去苏俄采访和考察,写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数十篇“莫斯科通讯”,第1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1923年1月回国后,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主编。同时也是这些党刊上的主要撰稿人,着力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策略,批评各种错误思想与政治观点。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主编中国共产党的第1个日报《热血日报》。1927年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曾主编党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1931年1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集团排除出中共中央政治局。随后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去革命根据地瑞金任职,曾任《红色中华》社长兼主编。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英勇就义。遗著编为《海上述林》、《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资料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初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再后才改称秋白。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祖父一辈是官宦人家,父亲长期失业,流落山东。母亲因家贫无以为生,于1916年服毒自尽。

1930年7月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在苏联莫斯科

瞿秋白从小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但辛亥革命后的现状,使他深感失望。中学未毕业就因贫困辍学,到无锡城外当小学教员。不久,赴武汉,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到北京,进俄文专修馆学习。

当时北京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和爆发期,瞿秋白努力阅读各种新书报,寻求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解答。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被推举为俄专的代表。第二次请愿时,和全体代表30余人一起被捕,后因军阀政府慑于群众威力,才获释放。

瞿秋白在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要求。他和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于1919年11月创办《新社会》旬刊,积极鼓吹社会改革。《新社会》遭到封闭后,他们又于1920年8月,创办《人道》月刊,但只出了一期。

瞿秋白还积极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他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

 鲁迅为瞿秋白《海上述林》上卷出版所写广告

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开始信仰社会主义。1922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还先后出席远东劳苦人民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会见过列宁。旅苏期间,他染有严重肺病,除紧张工作外,还努力写作,著有《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有些篇章曾在《晨报》发表),前者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也反映作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后者叙1921年在莫斯科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不仅有通信报道的性质,也是作者“心弦上乐谱的记录”。这两个集子“拨开”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迷雾”,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俄罗斯崭新的现实和艰苦的斗争,也反映作者由向往俄国革命到逐渐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并重新翻译《国际歌》的歌词。不久,他又转赴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同年6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他除了编辑《新青年》,还编辑《向导》、《前锋》等党的刊物,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紧急会议上,被选入中共临时中央局。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后,他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从这时到1930年中,他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他回国后,于1930年9月,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打击和排斥。从这时到1933年,瞿秋白在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鲁迅一起,为发展左翼文艺运动,建设中国的新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瞿秋白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其中包括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拉法格两人的文艺论文5篇,还有他自己编写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上的机械论等论文6篇,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两篇重要著作。此外,他译出《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董吉诃德》,格拉特柯夫的长篇小说《新土地》等苏联作家的作品,以及普希金的长诗《茨冈》等俄罗斯文学名著。这些理论和创作的译著密切结合了中国文艺界的实际,对于开展左翼文艺运动,克服理论上的错误,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中,瞿秋白先后发表过《“自由人”的文化运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论文,驳斥“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错误论调,阐明文学的阶级性和作家不能超阶级的原理。对于“民族主义文艺”和“新月派”中胡适等人,瞿秋白也多次著文予以批判。

瞿秋白还是大众文艺运动的最热心的倡导者,他先后写了《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重要论文,反复阐述大众文艺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促进革命文艺的群众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论文的缺点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评价不足。瞿秋白还撰文探讨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和翻译问题,对鲁迅、茅盾和张天翼等作家,均有所评论。此外,针对30年代的社会现象,瞿秋白写了一些杂文和通俗文学作品;他有12篇杂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并由鲁迅收入自己的集子。

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

1933年,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选集》,选入鲁迅自1918至1932年的杂文74篇,并作了长篇序言。他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同近代中国的革命形势和知识分子的分化结合起来,进行有创见的分析,阐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序言还对鲁迅杂文的产生,以及由他开拓的这种战斗文体的社会价值和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虽然序言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是鲁迅研究的“第一座纪念碑”,是30年代文艺评论的杰出成果。它的正确评价,不仅显著地提高了鲁迅研究的水平,而且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学的发展道路。

1934年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人民教育委员,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中央红军撤出根据地北上抗日时,党决定瞿秋白留在南方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他在福建省长汀水口被国民党军队逮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写下了《多余的话》等诗文。 6月18日上午10时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西门外英勇就义。

资料二

图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江苏常州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记者身份访问苏维埃俄罗斯,是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介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新闻界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回国后,负责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及《响导》的编辑工作。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同年参与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时和以后多年间,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工作。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1927年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1927年他主持召开党的“八七”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在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1931年1月,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江西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2月23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

瞿秋白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他留下的大量论著及译作,涉及政治思想、新闻、教育、文艺评论和创作、文字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许多领域。其重要哲学著作有:《社会哲学概论》(1923)、《现代社会学》(1924)、《社会科学概论》(1924)、《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1926)等。

瞿秋白是最早在中国系统介绍和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与'实质'”的关系问题,认为这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基本依据。

他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原理,指出:“全宇宙只是统一的物质之种种组合或混合的方式”,“物质现象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没有动便没有生命及一切现象”。

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论述了唯物主义。特别可贵的是,他从方法论上指明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意义,初步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以及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是唯物论与互辩法的综合”,“宇宙的根本是物质的动,动的根本性质是矛盾──是否定之否定,是数量质量之互变”,并明确提出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物的矛盾及事物的互变便是最根本的原理”。

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种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哲学思潮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1923)一文中,反对梁漱溟封建复古主义,揭露了梁漱溟所谓的“东方固有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法社会之'自然经济'”、“封建制度之政治形式”和“殖民地式的国际地位”等三种元素的综合,指出它们“早已处在崩坏状态之中”,成为“东方民族之社会进步的障碍”。他在《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1924)一文中指出,实用主义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用哲学”,反映了“现代市侩的心理”;他唯物辩证地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批判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唯心主义实质,指出“仅仅是'有益',还不能尽真实的意义。一种思想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合于客观的事实的,方能是有益的”。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瞿秋白写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1923),批判了张君劢鼓吹的自由意志论,全面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必然与自由的观点。在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中,他发表了《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1925)等文章,揭露了戴季陶“民生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瞿秋白在哲学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较早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的思想。1923年6月至12月,他就在《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等文中,一再强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指导者的地位”。1927年5月他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中,从方法论上批判了陈独秀等人,说他们死抱书本上说过的民主革命的话不放,不懂得中国革命是一种特殊的“非欧洲式”革命。

瞿秋白的理论活动,特别是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发展,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三

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号熊伯、雄魄,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又创办《人道》月刊,同年参加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底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联访问、考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由苏联回国,担任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主编,兼《向导》、《前锋》的编辑工作。1923年7月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成员。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同年8月7日以他为首召集中央紧急会议,会后曾一度主持中央工作。1933年,在上海和鲁迅一起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军主力长征时,他留在江西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转移途中在福建省武平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福建省长汀县英勇就义。遗著甚多,包括哲学、政治、史学、文学译作等。在上海大学编撰的讲义中有他的主要社会学著作:《社会哲学概论》(1923)、《现代社会学》(1924)、《社会科学概论》(1924)、《现代民族问题讲案》(1926)。这些讲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科学的系统知识。《现代社会学》一书实际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他主张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学高层次的研究方法论,在低层次方面则强调社会形式、社会问题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多层面的系统性研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问题研究融为一体。他还阐明了社会学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资料四

图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名懋淼,学名双、霜、爽,字秋白,后以字行。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生于破落仕宦之家。1916年初,其母因家境困窘自杀。1917年9月考入北京政府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代表俄专参加北京学联,成为运动领导人之一。其间两度被捕。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并为主要撰稿人,宣传社会改造。1920年春,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8月参与创办《人道》月刊。10月以《晨报》记者身分旅苏采访考察,是最早报道革命后苏联实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还先后出席远东劳动人民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1月回国后, 主编《新青年》,参与编辑《前锋》、《向导》。1923年6月,参加中共三大,起草党纲。随后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此后多年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当选为中央侯补执行委员,后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为推进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和反对国民党右派进攻,作出了卓越贡献。1925年1月,参加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6月,参与领导五卅运动,主编《热血日报》。1927年2月,参与策划上海工人武装起义。4月,参加中共五大,在会上批评陈独秀右倾领导错误,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后又任政治局常委。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统治,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一度犯过“左”倾盲动错误,但他和党内同志一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和开辟革命新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即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并任政治书记处成员;留驻莫斯科任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9月,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攻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致力于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事文艺批评、杂文创作和文字改革研究,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红色中华》主编。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瞿秋白与何叔衡等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径村被国民党军逮捕。在狱中不惧酷刑威逼,拒绝劝降收买。同年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遗作编为《瞿秋白选集》一卷、《瞿秋白文集》十四卷。

参考书目
  1. 陈铁健:《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陆定一、周扬等著:《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