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民起义

浏览

1936~1939年巴勒斯坦人民进行的反对英国委任统治和犹太复国主义武装斗争。起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在巴勒斯坦采取“扶犹抑阿”政策,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权利受到粗暴侵犯,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起义过程中,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掌握了领导权。

1936年4月15日,有两个犹太人被暗杀。次日晚,两个阿拉伯人在犹太人定居区附近被杀害。于是,导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大规模流血冲突,进而发展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大起义。4月25日,包括各党派的阿拉伯最高委员会成立,主席为耶路撒冷的穆夫提哈吉·艾敏·侯赛尼。最高委员会宣布总罢工,全国立即响应。最高委员会向英国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沃考卜提出禁止犹太人入境、不许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土地、成立以代议制为基础的民族政府等要求。英国当局不但拒不答复最高委员会的要求,反而同意“犹太代办处”的申请,于5月18日宣布在以后的 6个月内允许4500名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这更加激起阿拉伯人的愤怒。他们掀起大罢工,破坏交通,袭击犹太人。各阿拉伯国家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群众运动。英国当局唆使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外约旦国王出面,要求阿拉伯最高委员会结束罢工,放下武器。最高委员会接受了政治解决的建议,于10月停止罢工;但许多地方的武装斗争仍在继续。

1937年7月,英国“皇家调查团”公布关于巴勒斯坦的调查报告,主张把巴勒斯坦划成三部分:沿海地带和加利利区为犹太国所有;耶路撒冷以及由此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仍由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其他地区并入外约旦。巴勒斯坦人民断然拒绝这个肢解巴勒斯坦的报告,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武装斗争。10月1日,英国当局宣布最高委员会为非法,并逮捕了委员会的一些成员,把他们放逐到塞舌尔群岛。杰马勒·侯赛尼逃到叙利亚。穆夫提哈吉·艾敏·侯赛尼潜入黎巴嫩,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总部。10月14~15日,第二次起义爆发。游击队大马士革成立了“圣战中央委员会”,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领导人为哈吉·艾敏·侯赛尼。国内的武装斗争主要由阿卜杜·卡迪尔·侯赛尼等人指挥。

1938年夏,武装斗争达到高潮,游击队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山区建立了根据地,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整个巴勒斯坦再度陷于瘫痪。英国残酷镇压起义。新任高级专员麦克迈克尔和新任英军总司令海宁下令在巴勒斯坦北部和东北部边界树立铁网,在约旦河谷建筑碉堡和哨所,把游击队隔绝起来,并切断了通过约旦河的游击队供应线。英国当局甚至从犹太法西斯军事组织“哈格纳”中挑选人员,组成夜袭队,进攻游击队据点。同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大批英军被调到巴勒斯坦,形势对起义十分不利。由于亲英的纳沙希比分子乘机倒戈投敌;加之起义缺乏坚强的领导,并带有一定的恐怖色彩和盲目性,因而逐渐转入低潮。1939年4月,阿里夫·阿卜杜·拉济格转战至叙利亚边境,被迫向法军投降。一部分游击队逃到外约旦,被约旦阿拉伯军团消灭。7月优素福·阿布·杜赖在约旦河附近被阿拉伯军团俘虏。巴勒斯坦人民起义最终被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