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志

浏览

中国古代用彝文编纂的史籍。 彝语原名 “哎哺哈额”,意为“影形及清浊二气”,指宇宙和人类的产生,先有清气和浊气;由于清浊二气的发展变化,然后出现天、地、人以至万物的形和影。该书表达了古代彝族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相传该书的编纂者是古罗甸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慕史”(即歌师),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热卧慕史”,其姓名已不可考。编纂者搜集彝族各家族支系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彝文文史篇章,经过修订整理编纂成这部历史文献。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据书中记载内容推测,可能在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之后,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全书计有彝文37万余字,400多个标题。其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彝族对于宇宙和人类万物起源的认识,也叙述了彝族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以及彝族内部六大支系之间的关系,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彝族历史的古书,为研究彝族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但书中也有比较浓厚的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毕节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大方县三元乡陈家祖代流传下来的传抄本翻译成汉文,并定为今名。1981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合编的《西南彝志选》已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