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克,C.W.

浏览

图

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1714年7月2日生于贝兴,1787年11月15日卒于维也纳。父为森林管理人。1726~1732年在科莫陶(现属捷克境内)入耶稣教会学校学习。1732年入布拉格大学学哲学,同时从B.M.切尔诺霍尔斯基学音乐。1736年赴维也纳。1737~1741年在米兰从G.B.萨马蒂尼进修作曲。1741年上演其第 1部歌剧《阿尔塔薛西斯》。此后20年间,继续按当时风行的意大利风格写作歌剧共8部,闻名于世。1745年赴伦敦,次年演出所作的歌剧并与G.F.亨德尔相会。后任明戈蒂巡回歌剧团指挥,此后数年往汉堡、德累斯顿哥本哈根演出,积累了不少舞台实践经验。1750年定居维也纳,任宫廷歌剧院指挥,亦曾赴布拉格、那不勒斯、罗马演出其歌剧。他在维也纳同时还受到法国喜歌剧影响,作有歌唱剧与舞剧,后者以1761年所作《唐璜》为其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一反过去华而不实的舞剧风格,追求真情实感的表现。同年遇歌剧剧本作家R.de卡尔扎比吉,共同进行歌剧革新的尝试。第 1部代表作《奥尔甫斯与欧里狄克》1762年首演于维也纳。此后陆续作《阿尔克提斯》(1767)、《帕里斯和海伦》(1770)等歌剧,1773年赴巴黎,进一步从事歌剧改革,经过6个月的精心排练,在巴黎首次演出新歌剧《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1774),获得决定性的成功。此后陆续上演《奥尔甫斯与欧里狄克》(1774)、《阿尔米达》(1777)、《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1779)等,引起巨大轰动:其间保守派推崇意大利作曲家N.皮钦尼,以其歌剧与格鲁克改革的歌剧相对抗,而革新派则拥护格鲁克,从而引起歌剧发展史上有名的“格鲁克派与皮钦尼派之争”。结果格鲁克派获胜。1779年重返维也纳,后因健康状况日差,8年后逝世。格鲁克的创作领域是戏剧音乐。他一生共写有40余部歌剧和5部舞剧,他的最大的艺术功绩是歌剧改革。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运动的精神感召下进行的。晚期巴罗克的歌剧早已远离歌剧产生时力图复兴古希腊悲剧的初衷,变得思想内容空洞,忽视戏剧表现,而成为炫耀歌唱技艺和豪华场面的“化装音乐会”。音乐形式亦流于僵化。格鲁克强调自然与真实,追求戏剧性的表现,强调人物性格、情感和环境的刻划。他一反重乐轻词的不良倾向,使词曲紧密结合,充分重视和发挥歌词的表现内涵。他提高歌唱曲调的表现力以及合唱在戏剧进程中的作用,并以配伴奏的朗诵调代替“干朗诵调”,以性格化的配器和器乐间奏取代公式化的配器和乐队过门。格鲁克强调歌剧创作的整体构思,对歌剧剧本的写作也直接参加意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这和他追求音乐与戏剧的高度结合有关。格鲁克这种向音乐戏剧方向进行的歌剧改革,是西方歌剧发展史上重大的里程碑。他的意义绝不限于音乐创作的革新和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实质上是18世纪市民阶级新兴力量的艺术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顽固、保守思想抗争的表现。因此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为歌剧艺术摆脱封建桎梏,为此后歌剧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