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

浏览

图

马衡(1881~1955),中国现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字叔平。浙江省鄞县人。清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生,1955年3月26日卒于北京。肄业于南洋公学。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改任院长,1952年辞去该职,专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在方法上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的传统,又注意进行出土文物的现场考察。曾于1930年主持燕下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到田野发掘的过渡中有推进之功,因而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将故宫珍藏的重要古物辗转运往西南地区,为保护历史文物作出了可贵贡献。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并对宋代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从文字的演变和有关铭刻的对比,论定石鼓文是东周时期秦国的刻石;根据新莽嘉量的实际测量,推定王莽时期以至汉唐间的尺度;对汉魏石经资料作了收集、整理和全面研究。著作有《汉石经集存》(1957)、《凡将斋金石丛稿》(19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