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

浏览

人们为了获得一定数量、质量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而向自然资源所有者支付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额。

实质与内涵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物质要素,是天然形成的,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具有有限性或稀缺性及所有权的垄断性,因而要获得其使用价值就必须购买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资源价格正是这种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转让的经济补偿形式。由于购买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实际上是购买一定时期的资源收益(即租金),因而资源价格实质是资源租金的资本化。现实生活中,许多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只是潜在的或观念上的,必须有人类劳动的投入才能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使用价值。这种劳动投入形成一种同自然资源实体不可分离的固定资产,在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转让时,它也必须同时得到补偿。因此,资源价格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

(1)自然资源的基本租金,即使用者为使用自然物本身支付的费用;

(2)资源投资的折旧;

(3)资源投资的利息。

产生与发展

资源价格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资源所有权垄断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产品私有权的出现,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其所有权也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最早的资源价格出现在封建社会,只体现在土地资源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稀缺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稀缺程度也不断提高,拥有价格的自然资源就越来越多。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源价格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范畴。在中国,自然资源为国家和集体所有,资源价格存在的客观基础并未消失,在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层次,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同时,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经济估价,使其价格呈现出来;并把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种类与形式

资源价格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资源的性质可分为矿产资源价格、土地资源价格、生物资源价格和环境资源价格。按资源价格所反映和实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可分为资源所有权价格和资源使用权价格。资源所有权价格是人们为购买自然资源所有权而支付的经济代价,其实质是资源租金的资金化;资源使用权价格是人们为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而支付的经济代价,即资源的租金。在现实生活中,资源有偿使用费、环境污染收费、地租等都是资源使用价格的具体形式。

资源价格的决定因素

资源价格的形成与变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资源的质量、数量、种类和结构以及地理位置;

(2)资源的需求与消费状况;

(3)勘探、开发资源的投入;

(4)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应用的程度;

(5)可替代资源的状况。在具体确定资源价格时,必须考虑资源租金、社会投入、平均利润、资源供求关系和利息率等因素。

作用与条件

资源价格是引导和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强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它对促进经济收益合理分配,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调整和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资源价格的决定和实现,要取决于一系列客观条件,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生产和国民收入的承受能力等,而且它涉及和影响的范围极广,产生的连锁反应很强,因此,制定和实行资源价格必须周到和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