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虚空

浏览

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留基波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万物本原的学说。以后经伊壁鸠鲁的发挥,其理论更趋完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他们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都由原子这种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组成。原子是永恒的,由它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原子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的数量无限多,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原子是充满的、坚实的,是“存在”,虚空是空无一物的,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事物灭亡。原子和虚空是形成万物的本质。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提出原子有重量的观点,认为重量是原子运动的内在原因,自然的垂直平行降落是原子运动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认为在原子垂直平行降落的过程中,有的原子可以由于其内部原因而脱离它原来运动的直线轨道,向旁边偏斜出去,这样,原子就相互碰撞,从而结合成世界万物。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阐明了这一思想的深刻意义,认为这是在原子唯物主义体系中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