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效应的网友之声

浏览

寒蝉效应的网友之声

举报频遭报复,须防“寒蝉效应”

海南省万宁市工商局商广股原副股长陈少青近年署名举报“顶头上司”叶东雄的腐败劣迹,由此引发海南省工商系统的“反腐风暴”——省工商局原局长马招德、原副局长郑先育等纷纷落马,还揭露出全省8个市县工商局长腐败串案。但是被誉为反腐勇士的陈少青却频遭打击报复。万般无奈,最近陈少青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辞去公务员职务,打算举家回乡务农或远走他乡打工谋生。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举报勇士、反腐英雄“流血又流泪”,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现实,对反腐工作乃至整个社会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现实是在昭告正义必胜、邪不胜正,恶有恶报、善有善终吗?抑或恰恰相反?我不知道也无法回答。

一桩桩举报者遭打击报复的血泪控诉,触目惊心,耐人寻味,让人心寒,人们甚至连说硬话的底气也感不足。这是为什么?正义死了吗?邪真的胜正吗?当然不是。但邪恶的力量却为何能肆无忌惮地打击报复正义的行为?举报腐败而遭致打击报复者不胜枚举,郭光允举报程维高,招来8年牢狱之灾;陈少青举报顶头上司,遭致工商系统内部排斥、抵制、报复,生命受到威胁,家人惨遭暴打,终连立锥之地也几近失去。这次第真令人欲哭无泪、欲说还休。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反腐败的举报工作存在严重漏洞和程序障碍。时下反腐败举报都必须实名举报,这固然有利于对举报内容的调查和核实,从而便于反腐败机关开展工作,但其最恶劣的结果就是为被举报者打击报复举报人提供了十分的便利。而对如何确保举报材料不外泄方面,显然也缺乏制度约束或对制度执行不力。

其次是反腐者与腐败者沆瀣一气的现象严重,或者反腐者本身也是腐败者,因而举报者屡被出卖和利用。这个不必多说,许多检举揭发材料最终回到被举报者手里,成为打击报复举报者的“证据”之一,就是这种现象的佐证。如,郭光允寄给省检察院的举报材料最终落入程维高手中;陈少青举报上司的材料,也落到顶头上司的手里……这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在一些地方,“猫”“鼠”一家亲了。其中的纽带就是颠覆不破的利益关系。

再次是在当前的反腐败工作中,存在严重的重打击、轻保护的思维倾向。反腐败机关(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认为查处腐败分子头顶大事,相对地轻视或忽略了对举报者的保护和维权。结果往往是腐败大案破了,反腐败成果出来了,但举报者的保护却未予以足够重视,或只是口头“重视”而已。于是不断看到,一个个举报者成为被牺牲的一个,举报勇士、反腐英雄最终难逃“流血流泪”的宿命。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腐败案查处了,事情就结束了,举报者的权利保护似乎与他们无关了,要么是缺少保护和关心,要么是对打击报复现象睁只眼闭只眼、处理不痛不痒。

我们是否应转变一下反腐败工作的思路和观念,在重视查处腐败行为的同时,提高对举报者人身安全等各项权利的切实保护?应当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保护举报人也是反腐政绩之一。同时,在保护举报人方面落实举报人保护责任制度。即,案件主要经办部门,应当同时负起保护案中举报人的职责。若发生举报人遭打击报复,则负责的办案的部门领导要担责,并负责调查相关调查和处理。以此强化反腐机关对举报人的保护意识。

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确保举报安全,既是反腐败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亦可防止社会产生腐败举报的“寒蝉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