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效应的概述

浏览

月份效应的概述

实证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的证券市场中存在某个或某些特定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年复一年显著地异于其他各月平均收益率的现象,这种市场异象被称作“月份效应”。

在美国的股票市场表现为“1月效应”,即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该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瓦切尔(Wachte1)于1942年发现,但直到1976年罗兹弗(Rozef)和金乃尔(Kinney)系统地将这一异象揭示出来,“1月效应”才逐渐进入现代金融学者的视野,并逐渐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月份效应”研究体系,包括“1月效应”主要体现在小规模公司的股票上,并相应地提出了“税减假说”等理论解释。

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月效应”外,亚太地区股票市场也存在一些自身独有的“月份效应”,如卡托和斯考黑姆(KatoandSchallheim)发现日本证券市场除“1月效应”外还存在着“6月、12月效应”,即6月、12月的市场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等;埃玛德和豪森(AhmadandHussain)指出马来西亚证券市场存在“2月效应”。对中国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并不存在与国外类似的“1月效应”和“2月效应”,但却存在显著的负“12月效应”。另有文献还发现1995年后A股市场除了12月份收益率显著为负外,还存在3月份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张兵给出了基于资金面季节性流动规律的简要解释,总结起来有两方面:第一,资金面的季节变化,我国股市年末往往面临着各种形式的资金抽回,而来年初这些资金又会回流,这一资金运动规律决定了股市的“春涨”、“冬藏”;第二,重大利好政策往在2、3月份发布,从而引发“春涨”现象。总体来看,我国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还停留在“月份效应”的发掘阶段,目前所发现的“3月效应”和“12月效应”的证据只是收益率与零的比较,收益率与其他月份的差异是否显著还有待验证。另外,有关我国的月份效应究竟是整体市场之行为还是由某种风险特征的股票引起(例如美国的“1月效应”主要由小市值股票引起)的问题还未有人触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