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疏忽的思想起源

浏览

理性疏忽的思想起源

理性疏忽思想可上溯到Knight(1921.p67)的论述:“明显地,如果考虑和估计的成本超过它们的所值,所做的理性的事情就变为不理性的。”

在Sims(2003)正式提出理性疏忽理论之前,Sims(1998)已给出了理性疏忽思想的经典论述:“因为在有限的时间个人有许多的事情要考虑,他们仅能投入有限的智力资源于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从个人的经验中我们知道许多我们每日都会看到的原则上会影响到我们最佳经济决策的数据,事实上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行为。除非它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或者我们偶然花一些时间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组合,它们才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Levyetal(2005)在研究价格信息变化时指出:“理性疏忽的基本思想是处理价格变化信息不是无需成本的行为。”“如果处理某种价格变化信息的成本超过收获,消费者会理性地选择疏忽那种价格信息变化,因之不对那种价格变化做出反应。”

虽然经济学家长期来就完备信息假设和不完备信息假设争论不休,但争论焦点是信息是完备的还是不完备的、信息有成本还是无成本,没有聚焦在可利用的信息和实际使用的信息上。理性疏忽理论的特色是,在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中,它只使用了其中一部分。这就是说,

它区分了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和经济人做决策时实际使用的信息,并要求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决策的边际收益。这为不完备信息理论注入了新内容。这与理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人充分使用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不一样,是对理性预期理论关于完备性信息假设的突破。

理性疏忽理论中的经济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和有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做经济决策时,他不追求全局最优,只求局部最优。这与有限理性理论一脉相承。理性疏忽理论认识到只使用部分信息会导致误差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信息混淆。他们得到的不确定性是内在产生的,这与理性预期理论强调不确定性外在产生是不同的。特别地,理性疏忽理论细化了有限理性理论关于信息成本的思想,认为信息成本不仅与金钱相关,还与人的注意力相关。个人的主意力是有限的,只能把有限注意力集中使用在几个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

个人注意力和个人时间安排其实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个人注意力有限和个人时间有限是对应的。把个人的有限注意力分配到不同事物上,等同于把个人的有限时间分配到不同事物上。相对于注意力而言,时间更便于测量。由于个人注意力有限和个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经济人更新信息是缓慢的,更新信息的过程是离散的。经济人在一个时间点上更新信息后,他在这一时点的随后一段时间区间内不再更新信息,处于理性疏忽状态。因此,经济人会在一段时期内对新信息不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的粘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