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

浏览

温州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

有调查表明,从2011年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结构分析,用于借贷的约占到40%,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的约占20%,其它投资约占5%,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约为35%。民间借贷风波深层次反映出的是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存在极大风险隐患。

1.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近年来,在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逐年上涨、人民币升值、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薄弱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温州企业利润被一再压缩。与此同时,是近十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的暴利诱惑。受资本逐利驱动,自2003年起,许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温州企业开始逐步脱离传统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资源投机、金融借贷等领域。2010年初,为应对危机后的通胀问题,我国再次推行“货币紧缩”政策,市场资金面开始趋紧;2010年9月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严厉出台,房地产市场交易迅速萎缩,企业资金回拢压力增大。在市场供需关系和传统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下,民间借贷成为温企融资的重要来源,其利率水平迅速拉升,至2011年9月达到高峰,平均为25-35%,短期利息甚至超过60%。据央行温州支行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在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其中约为40%的资金空转于借贷领域,市场泡沫过度膨胀最终破裂。可以说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的空心化是相伴而生的,其关键在于高回报导致资本在虚拟领域的过度循环和过度膨胀。

2.企业家信心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温州的工业化进程主要由民间资本驱动,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那些投资回收期较短、风险相对较小、投资进入门槛较低且技术水平低的传统加工制造业,整个地区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早在2003年,温州市人民银行调查显示,温州企业家对实体经济扩大再生产产生了严重信心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市场萎缩和企业利润压缩,企业家做实业的信心进一步动摇,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呈现回落态势,2011年分别为116.4和117.9,较2010年分别回落13.8和15.8个百分点。在房地产、金融借贷市场等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高利润、高回报诱惑下,有些企业甚至将以实体为平台获得的融资投入虚拟领域,或者集中于炒房、炒股、炒资源,或者进入高利贷、私募基金、资本运作等领域。企业家信心不足、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温州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后劲乏力。

3.企业外迁,要素流失严重。

企业外迁也是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温州整体投资环境不佳,政府服务落后、人才引进政策滞后、生活成本高、科技力量不足等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投资环境不佳产生的“推力”效应和广东、上海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区通过土地、税收、服务等优惠政策产生“引力效应”双重作用下,企业外迁、要素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温州本土的工业投资1300亿元,但温州资本在全国各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亿元,设立工厂数达到3.5万家,涉及行业包括低压电器、眼镜、针织、服装、灯具等,而且这些企业中不乏规模以上企业,如2010年温州超10亿元企业有50家落户上海,本土则只有33家。企业外迁不仅导致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失,也对地方经济总量和税收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4.信用受损,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了获得融资,企业之间不得不依靠互相担保借债,导致债务链风险加大。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后,实体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暴露,企业信用遭遇空前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间资金不再愿意进入实体领域。由于银行贷款抵押物要求高、审批严格,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系统借贷的资金有限,因此民间借贷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帮助中小企业临时资金周转发挥重要作用。民间资本的抽离对于原来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二,温州企业信用受损,生存环境恶化。以服装行业为例,危机前服装行业内业务往来赊账是惯例,但现在原材料商、贴牌制造商等开始要求温州服企现金交易,甚至已经出现故意压货、不见资金不发货的景况。这种现象在温州各个行业都相当普遍,据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调查,危机爆发后约有89.3%的企业受到合作企业的违约困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