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

浏览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这是苏东坡为其友张颚开的四味长寿药。一次,张颚拿着宣纸来求苏东坡的墨迹,并希望他写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就将这个长寿“药”方赠送给了他。此方“药”虽不多,但却反映了养生的普遍规律,虽不能“药”到病除,但只要坚持定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无事以当贵

无事以当贵。这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看得过重,考虑得过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功名利禄可以使人变得高贵,成为达官贵人,但却不能使人健康长寿;高尚的情操,乐观、豁达的性格,乐于助人的品行,是人健康的力量源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的最大福气,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重了是“自我摧残”,看淡了有益于身心健康。苏东坡非常重视精神养生,注意陶冶性情。平时心平气和,谈笑风生,每每“扪腹而笑”,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能以豁达的心胸“自得其乐”。《西清诗话》中记载:“东坡在北扉,自以独步当世,与一侍从更唱迭和,莫不称首”。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似有无限快慰和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反映的就是这种心情。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形容憔悴,精力衰退,未满花甲须发已蟠然。苏东坡在这里开荒种地,住的是茅竹屋,吃的是粗米饭,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早观海,晚登山,沐浴清新的空气,倾听涛声虫鸣,心中的烦恼被抛在九霄云外。良好的心情,使苏东坡摆脱了恐惧、惊惶、困惑、委屈,衰老的身体得到了康复。

早寝以当富

早寝以当富,是说吃好穿好,财货充足,并非就能使人长寿,惟有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对老年人来说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珍贵。良好的起居习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管子》中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民间也有“早睡早起,身体好”的谚语。苏东坡对睡眠是很有研究的。如睡前揉搓脚心,产生良性刺激,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促进早睡。“上床不复闻钟鼓”,睡得香甜,睡后调整气息。苏东坡曾向友人详尽地介绍睡眠养生方法,上床后平卧于床,把身体的各个部分安放稳当,使身体各部分的重心有所依托,落在实处,形成一个舒适并尽量放松的睡姿。待睡稳之后闭上双眼,排除杂念,静静地听着自己平缓、深长的呼吸。经过片刻,全身上下便有了血脉和畅之感。睡意来临后,就能自然地静静地进入梦乡。经过临睡前这种气息调整,身体尤其是大脑便能充分放松,从而达到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之目的。

安步以当车

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能过分讲求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当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注意运动才能强身健体。苏东坡从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多安康的现象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沾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劳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御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他一生游览大山名川,足迹遍天下,饱览名山胜景。“逍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冶性”。他认为,登山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健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情操。苏东坡晚年,贬至琼州,仍醉心于登山活动。

晚食以当肉

晚食以当肉,意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俗话说“吃饭留一口,活到九十九”。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美味佳肴都不可贪吃无厌,特别是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消化能力差,使胃肠负荷过重,会导致其功能紊乱,引发各种疾病。苏东坡对饮食颇有研究,他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口腹之欲,何穷有之,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他曾写一篇《节食》座右铭:“东坡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他还注意营养,讲究荤素搭配,且注意烹饪。“东坡肉”至今还是一道名菜,“东坡羹”也被誉为“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方,强调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在养生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